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引发业界关注。我们先对国际疾病分类(ICD)作一基本了解。

背景资料

什么是国际疾病分类(ICD)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的缩写,它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主持编写并发布的一种疾病分类方法,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供世界范围内的临床研究、医疗监测、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应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70%的医疗记录采用了ICD编码。

ICD是确定全球卫生趋势和统计数字的基础,是报告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国际标准。它是所有临床和研究目的的诊断分类标准。ICD定义了疾病、紊乱、伤害和其他相关健康状况的范围,以一种全面的、分级的方式列出来,可以做到:

卫生信息易于存储、检索和分析,便于基于证据的决策;

在医院、地区、各场所和国家之间共享和比较健康信息;

对同一地点跨越不同的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

ICD可用于监测疾病的发病率和流行情况、观察报销情况和资源分配趋势以及跟踪安全和质量准则。另外ICD还可统计死因、疾病、伤害、症状、就诊原因、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以及疾病的外部原因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医疗监测。

ICD的历史

1893年国际统计学会通过了第一个国际分类版本,即国际死亡原因清单。1948年WHO创立了ICD,并发布了第六版的ICD-6,并首次纳入了发病率的概念。1967年通过的《世卫组织命名规则》规定,成员国使用最新版本的ICD对死亡率和发病率进行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健康和医学的进步,ICD已经被修订并出版了一系列版本。

1990年5月ICD-10由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认可。它引用了超过20000篇科学文章,并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使用,沿用至今。

近年来医学迅猛发展,为了不断满足医学电子病历、数字化医疗系统、卫生信息交互共享等发展的需求,从2000年起,WHO就开始筹备ICD-11的修订工作,并于2012年在官网上公开了ICD-11 Beta Draft版(修订版),历时十几年,目前ICD-11于2018年6月18日发布,这次发布的是预先预览版,可使各国计划如何使用新版本,安排翻译和培训全国各地的卫生专业人员。ICD-11将于2019年1月提交第144届执行委员会会议以及2019年5月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签署获得批准后,成员国将于2022年1月1日开始使用ICD-11进行系列报告。

新版ICD的主要变化

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第一次完全采用电子方式,文件格式也更加有利于用户使用。与ICD-10相比,ICD-11在系统框架、内容、编码方式方面发生了改变。

ICD-11 主要内容概略

新旧版本编码系统对比图

此外,ICD-11还包含了一些新章节,其中一章涉及传统医学,另外倍受关注的就是将游戏障碍添加到了关于成瘾性疾患的章节中。

ICD在国内的应用

ICD在卫生统计、国际交流以及医疗保险赔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卫生管理部门一直也很重视ICD的推行,1987年开始我国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统计和死因统计,国内各个医院、卫生统计中心等机构相继采用ICD编码进行疾病编码。

ICD除了便于学术交流外,还便于检索病案资料和卫生管理信息的汇总。

除此之外,ICD还是“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的最重要依据。DRG收付费,又称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是将病人按照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复杂程度以及资源消耗的不同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分别定价打包支付的一种付费方式。国务院于2017年6月28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逐步统一疾病分类编码ICD、手术与操作编码系统,为推行按病种付费打下良好基础。逐步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用于实际付费并扩大应用范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费、付费标准包括医保基金和个人付费在内的全部医疗费用。

参考资料:

1-https://www.who.int/

2-ICD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