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下个月,全球瞩目的艺术盛典即将开始。

从5月26日起,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将正式拉开序幕。

威尼斯双年展堪称国际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于 1895 年首次举行,所含的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分单、双年轮流举行。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在 12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成为建筑艺术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事。

威尼斯双年展作为国际性的展览,同以往一样,处处展示出实验和先锋的姿态。为了让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发声,European Cultural Centre欧洲文化中心以及GAA Foundation 全球艺术事务基金会联合主办“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中国传统艺术特展”。这个展览作为平行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将把结合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特质的艺术品引入世界文化艺术前沿大展,为中国传统艺术建立一个专业的展示交流平台,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据悉,“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中国传统艺术特展”的策展人由来自意大利的lucia Pedrana先生和来自中国的袁莉女士担任。展览地点将位于威尼斯古城中心的Santa Marina宫殿,这是坐落在 Rialto 桥和圣马可广场之间的一座卓尔不群的建筑,曾是多个国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国家馆展览场地。

本次展览策展人袁莉表示,“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馆已经将皮影、苏绣等民间艺术融入各种当代的装置中,不过,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众多、深厚广博,需要将更多传统艺术呈现在世界面前,这是一种走出去的文化自信。”

一味推崇传统,是不是让中国艺术止步不前呢?中国传统艺术特展关注传统工艺、非遗项目,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世界的艺术形式和理念的碰撞。中国传统艺术如何诠释当代艺术,又如何重新关照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特展”所提出并逐步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艺术特展”将展示多个传统艺术门类的作品,例如中国古琴、德化白瓷、唐卡、漆艺、还有岩彩国画、茉莉花茶、贵州苗绣、软木画等。这些艺术门类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典型代表,但是它们并非一成不变,传统艺术在生存、传承、发展中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包含了时代气息。展览现场,还将引进国际先进的AR技术,从平面到立体进行展示,让参观者体验富有新意互动空间,这将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对于举办中国传统艺术特展的意义,袁莉谈到,中国传统艺术一直为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精神滋养,但是很多传统艺术如今也处于生存的边缘。国际上对待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带中国传统艺术走出去,或许可以寻得另一番天地。换一个角度,如果说很多传统艺术处于濒危状态,那世界上盛行的当代艺术同样也有百病缠身的危机。中国传统艺术特展可以让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进行一次集中的对比、参照和碰撞,让当代艺术也拥有更多可借鉴的元素和发展维度。

本届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的主题早在2017年6月7日就已经公布,主题为“自由空间”,将带给公众可供审视的实例、提案和元素,用建筑的或非建筑的作品来审视建筑的诸多特性,并揭示建筑蕴含的美与力量。中国传统艺术特展中的很多作品高度契合本次展览的主题,例如大漆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涂料之王”,大漆与桐油的组合无毒无害,防水防腐造就千年不朽的中国建筑;再比如,古琴,古琴本身是乐器、也是漆器,文化积淀深厚,在近年来,现代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诉求越发强烈,茶空间、文人空间等新中式空间成为热点,古琴又在新的文化氛围中趋热。可见,中国传统艺术总是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艺术门类又相互交织。因而,传统艺术特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呼应本届展览的主题和与当代艺术的交融,也有利于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

笔者了解到,中国传统艺术特展的主办方为展览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对接了欧洲当地的重要资源。展览开始之后,主办方将安排参与中国传统艺术特展的艺术家与欧洲当地的政要、画廊主、艺术品投资人进行洽谈,为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寻求更多发展机遇。

本次中国传统艺术特展的参展作品都是为展览专门创作的,在制作工艺、表现方式、艺术审美上都达到更高的标准。目前展览工作正在有序筹备中,期待中国传统艺术特展在威尼斯双年展中的精彩呈现。

(资料图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