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晚清时期中国与日本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发生急剧变化的分水岭。经此一战,晚清持续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所取得的成果毁灭殆尽,国家再次陷入危机中。与之相反的是,改革后的日本迅速崛起,整体实力和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凭借这场胜利,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并引发了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大洗牌。甲午一战给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沉痛而不可磨灭,那么,这场战争失败的恶果,究竟该由谁来负责?

甲午战争失败的“锅”该由谁来背?

首先从战争双方来看,大清国的舰队北洋水师面对日本的坚船利炮,确实是实力悬殊,无法招架,而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统领者,正是李鸿章。1875年,光绪帝即位后,便下令由李鸿章组建海上舰队,李鸿章当即在国外订购舰船,开始筹建海军。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李鸿章不仅数次购进国外技术先进的舰船,还筹办海军学堂,培养专门的海事人才,并且在北方沿海修码头,建基地,后来又上书朝廷,设立专门的海军衙门,到1888年,根据章程,北洋舰队成立。当时,由于李鸿章尽心尽力为海军筹划,加上朝廷的重视和支持,北洋水师一度在亚洲势力最强。可惜后来实力停滞不前,被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赶超,如果从直接原因考虑的话,那确实跟李鸿章脱不了干系。

在限制北洋水师发展的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费不足,这直接导致水师无法购买到先进的舰船。在大清自身不具备制造先进舰船能力的情况下,如果连对外购买都买不起,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海军实力的提高。对于经费不足这个问题,流传最广的说法,恐怕是说慈禧太后为了庆贺自己的六十大寿,移用军费,大肆铺张地整修园林。当时甲午战争刚刚开始,从光绪帝到慈禧太后都主张积极应战,然而,当有人建议停止修缮事宜,将所花费的资财,用于支援海军时,慈禧大怒,并说出“今天谁不让我好过,以后我就让谁不好过”这样的话来。之后,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失利,为了尽快挽回局面,慈禧寄希望于外国势力干涉,然而在日渐严峻的形势下,慈禧被迫改变计划,撤掉了原定的排场,降低了庆典的规模。

甲午战争失败的“锅”该由谁来背?

然而后来有人考据,称慈禧挪用军费祝寿一事并不可信,修缮颐和园工程的钱款,只是打着军费的幌子,实际上来源于各位臣子的上贡。其实不论慈禧是否移用军费,她对北洋水师的影响并不大,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朝中清流一派。李鸿章和翁同龢渊源颇深,当年李鸿章参加科举时,负责阅卷的考官是翁同龢父亲,翁心存的弟子,翁心存有三个儿子,翁同龢是老幺,也就是说,翁同龢是李鸿章师祖的儿子。李鸿章向来钦佩翁心存,所以与翁同龢关系不错。然而后来事情发生了转折,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在安徽任职时,屡失重地,被上司曾国藩上书弹劾。这份奏折语气激烈,意欲将翁同书置于死地,而年逾古稀的翁存心得知后,卧床不起,病重而逝,最后翁同书落了个流放的下场,并且在四年后去世。据传,这本奏折出自李鸿章之手,翁同龢自此怀恨在心,跟李鸿章结下了大仇,两人同在朝中为官,翁同龢对李鸿章是处处刁难、挤兑,双方所代表的清流派和洋务派也是针锋相对。

甲午战争失败的“锅”该由谁来背?

虽然李鸿章被称为宰相,但是徒有虚名,不得擅自进京。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一派,却在朝中势力庞大,甚至连皇帝都要参考他们的意见。翁李二人矛盾重重,影响到了北洋舰队实力的扩张,本来李鸿章已经在英国订下两艘快船,然而在资金上受到翁同龢的阻挠和拖延,以至于最后快船为日本所得。在甲午战争对日宣战之前,清流派的官员就建议翁同龢以湘系大臣取代淮系的李鸿章,以至于战争前期参战的全是淮军。而光绪帝又对清流派的意见深信不疑,责备李鸿章软弱无能,后专门下令让全部北洋军队参战。当淮军和北洋舰队接连失利时,清流派毫无顾忌地责骂,甚至为了打击北洋一派,不断地诋毁中伤。

为了进一步限制李鸿章,清流派上书光绪帝,让翁同龢的好友李秉衡担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到任后,对李鸿章处处牵制,明里暗里各种作对,尤其是拒不派出援军,导致了刘公岛的陷落。除了两派争斗,北洋舰队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自身的战前准备不足,战略方针缺失,装备落后,军中风气不正,还有光绪帝“舰船死守渤海湾,不得出”的命令。

甲午战争失败的“锅”该由谁来背?

真要寻根究底的说,这场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不只是国力的差距,更是人的差距。翁同龢跟李鸿章作对,私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二者立场、眼界的不同。按照传统标准,翁同龢是个清廉的好官,但是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这类官员是无法承担起历史使命的,二人之争,实际上是新旧力量之争,遗憾的是,北洋水师成了牺牲品,整个国家也成了牺牲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