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羊绒分梳机前加工羊绒。

新华社银川10月16日电(记者张亮)“每群羊屁股后面,都跟着一个同心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有一支1万多人的羊绒收购队伍,常年跟随在全国各地的羊群后面“淘金”。

同心县十年九旱。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自古就有经商传统的同心人立刻嗅到了商机。

“当时只知道国家政策允许倒卖东西了,我们一帮胆子大的跑到广州批发电子表,然后带回同心卖掉。”王进虎说,“一只羊换几块表,再拿几块表换一头驴,就这么倒来倒去,赚个差价。”

很快,精明的同心商人们偶然发现,羊绒制品很受广州当地人欢迎。羊绒是羊在毛根部紧贴皮肤的地方长的一层细细绒毛,用羊绒制作的纺织品保暖、轻薄。羊绒稀有而珍贵,被称为“软黄金”。在南方,羊毛羊绒等原料短缺,要依赖外地提供。

“同心县几乎家家户户养羊,为什么不把同心的羊绒卖到南方呢?”于是,王进虎们开始收购羊毛,一批同心人开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哪里有羊群,他们就跟到哪里。

最初,同心人只跟着本地羊群跑,后来为了收购更好、更多的羊绒,收购商们从内蒙古跑到新疆,从青海跑到西藏,甚至跑到了蒙古国。同心县羊绒交易市场办公室主任马福说,目前有1万多同心人活跃在全国各地收购羊绒,同心县年原绒交易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40%。

同心县羊绒产业园内的工人在分装羊绒。

随着同心羊绒交易量不断增加,不少羊绒商不甘于做跟在羊屁股后面的收购者,不再满足于徘徊在产业链的源头。“守着这么大的羊绒集散市场,应该向精深加工延伸。”宁夏伊兴绒业公司负责人马奇虎说。

在同心县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同心商人掌握了原绒买卖话语权,开始聚力精深加工。马奇虎的公司投资建设了年加工10万件羊绒衫项目,并打造了自有羊绒成衣品牌。一批羊绒纱、羊绒被、毛毡等深加工项目也陆续建成。

企业生产线上的女工在粗选羊绒。

随着羊绒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同心县扶贫产业园现有入园羊绒企业36家,安置劳动力2500余人。在产业园内,大兵民族毛毡制品有限公司利用羊绒分梳余料,已建成投产了年产1.5万吨毛毡项目。公司员工马米家住山区,是2016年第一批进厂务工的梳绒女工,如今已熟练掌握织机,每月工资3000多元。

马福说,同心羊绒产业正在由集约化、模式化的发展路径取代过去分散、各自为战的“初级阶段”,更多同心人吃上了“羊毛”这碗饭。(照片由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