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了2018年Q4及全年财报。报告期内,全年小米实现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2%;经调整净利润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5%。

在当天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CFO周受资表示:“2018年小米在手机业务上主要完成了品牌的梳理,以及产品结构、发布节奏的主动调整,并为2019年Redmi与小米的分拆独立作了铺垫。同时,5G时代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机会,小米也将继续夯实基础,并逐年加大研发投入,为在5G时代赢得新的爆发点做好准备。”

创立的第九年,小米员工数量已达16683名,“创业公司”的标签已不再适合小米。角色的进阶也意味着挑战在升级。除了需要在内部驱动庞大组织运行、激发创造力之外,小米还要时刻对外部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竞争保持警惕,采取顺势而为、主动变革的系列举措。

多数大公司,在发展进阶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调整年。不管是微软“重返市值第一的宝座”前所做的调整,还是苹果现阶段的“舍份额,重利润”,都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经过梳理发现,阶段调整虽然会带来短期的业绩变动,但对企业来说则是“顺势而为”的必要性。而这对于已脱离“创业公司”阵营的小米来说,也是其角色进阶后的一种顺势而为。

“革命式”的2018

对于小米来说,变革势必要从核心业务智能手机端开始切入。事实正是如此,作为小米主要打手之一的红米手机,在2018年遭到了“冷落”。2018年全年,小米仅发布了4款红米手机,在新机中占比不到三成,并在手机行业密集出货期的第四季度毫无动作。而在2017年,仅第四季度小米就推出了3款红米,并创下世界排名第四的手机销售记录。左手“雪藏”红米,右手就将小米中高端机型推入市场,这样的行为在手机行业遇冷、友商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无异于“自杀”。

但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陈杭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小米并不是“自杀”,而是自我革命,单机出货量只能代表当季数据表现,但这背后是小米为站稳中高端市场的自我转型策略。这通过小米手机平均售价的提升就能窥探一二。根据最新财报,2018Q4,小米手机售价在2000元及以上的中高端智能手机收入在当期手机总收入的占比继续提高,已达31.8%;在中国大陆的平均售价(Average Selling Price,下称“ASP”)同比增长17.0%。

小米在2018年手机矩阵的调整,其实还有很多。4月发布针对手机游戏用户群体的黑鲨手机、8月份发布针对印度市场的Poco手机、11月与美图合作发布针对女性用户的美图手机,多品牌矩阵的手机业务使其在各类垂直用户群体上无缝对接,实现了小米在多维赛道上的全面布局。

消费分级的大势下,消费者分层而立的形态也逐渐明朗。在成长初期,主打性价比、依靠低定价抢夺市场的策略让小米抓住了一批核心用户,但对于现阶段的小米来说,消费者层级的扩大才是发展的重点。中高端市场是小米要拿下的高地,品质则是进入该市场的门票。力推中高端机型、切入女性市场、吸引游戏人群,小米选择以“自我革新”扩大市场。

除了智能手机产品结构的变化,组织架构的调整亦成为小米自我变革的手段之一。2018年9月13日,小米进行了上市后的首次组织架构调整,将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拆分了互联网服务和生态链服务,提升互联网服务的权重。时隔三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架构调整,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并发力国际市场;成立销售运营二部,进一步提升生态链服务在公司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一系列的调整背后是小米主动向“大公司”阵营转型的表现,向粗放型创业公司告别,是企业成熟发展阶段的必然,也是小米为应对内外挑战做出的切割。

未来战略方向的锚定,也成为小米在强化技术基因道路上的风向标。2019年2月除了推动管理层级化的落地,小米还启动了“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3月7日,小米又宣布成立AIoT战略委员会,以此加快集团“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的推进,强化全集团AIoT战略整体执行。

正如西南证券分析人士所说,当下产业行业环境复杂多变,要求新经济企业必须具备快速的应变适应能力。而小米近期频繁的调整,正是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大变局背景下的一种积极快速的回应,充分体现出“小米的进化力”。

内外部因素叠加

用变化的姿态告别“创业公司”阵营

集团层面的变革得从2018年开始追溯。2018年9月13日,小米启动了上市之后首次最大的组织架构调整。新设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进一步增强总部管理职能,同时改组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拆分了互联网服务和生态链服务,使得互联网服务权重提升。

人员的调整使大批年轻干部专注于一线业务阵地,新晋的一批部门总经理以80后为主,平均年龄38.5岁。同时总部管理职能的加强,意味着合伙人将更多地从战略和管理的层面进行指导和规划。

业务层面的调整则突出了小米的442阵型布局,即4个互联网部门+4个智能硬件部门+IOT平台部门+有品电商部。陈杭表示,从战略上看,“未来业务将向互联网和IOT硬件倾斜,基于小米目前庞大的MAU、立体化的硬件矩阵和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平台,来探索布局变现未来的互联网业务。”

驱动企业变革的内外部因素众多。根据财报,小米已在北京、印度及印尼设立公司分部,以拓展公司业务的可触达地域;同时小米的产品以智能手机为中心,已向外衍生出智能音箱、智能WiFi、智能电视机以及枕头、手环、扫地机器人等各类生活消费产品。SKU(Stock Keeping Unit,即库存量单位)的激增意味着小米脱离了较为单一的营收依赖,业务规模的膨胀也说明了小米的流量导入口已从智能硬件扩大至生活类消费产品。

小米产品布局示意图

目前,小米已有员工16683名,相较于第三季度增加了3.16%;其中研发人员达7371名,占比达44.18%。业务体量的扩大、人才资源的增加,都意味着公司内部的管理体系势必要发生变化。

而且,外部环境的巨变亦成为小米战略重心调整的驱动力之一。2019年,全球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都笼罩在“寒冬”威胁之下;智能手机行业的下滑危机、更新迭代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间愈发扩大的时间差,冲击了手机行业;5G技术在国际上的巨大博弈和全球市场上的敏感性。这一切都让头部创新公司在面对未来发展时,将更加审慎。

挑战和困难的背后也蕴藏了市场机遇。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日前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25年,全球5G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539.3亿美元增长到 1232.7亿美元,预测期(2020年-2025年)内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8%。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近期发言指出,作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5G不仅在通信、智能手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对于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亦不可小觑。“5G+ AI+ IOT是下一代超级互联网,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目前小米已在家庭IoT上率先布局,连接数和生态圈领跑全球。

AI的赋能带给了IoT巨大的发展空间。小米的 AIoT平台布局包含“平台+入口+智能硬件”的完整解决方案,在自有体系的基础上开放接入第三方设备或者云平台,目前已具领先优势,并通过聚焦智能家居领域不断进行迭代升级。小米已公开表示下一个五年要投资100亿“all in AIoT”。

调整年,为了更好的增长

纵观国内外商业史,大公司的自我变革从来都不是新话题。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巨头公司在面临战略转型时,都会有意放慢核心基础业务的增速,以此过渡到以更具有爆发力的业务作为主要发力点。

在面临复杂和敏感的外部环境时,为了迎接下一个发展周期的到来,诸多企业都开始向内发力调整。面对现有业务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选择变化以及变化后的“合适度”,才是企业自我变革的目标,而企业要做的便是去接受不断的改变。正如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陈春花在近期的演讲中谈道,“外部环境一定是更加不确定的,但是我需要你自己内在的环境要更加确定。今天,如果你的方向大致是正确,只需要不断进化,不断完善,不断调整。”(小米公司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