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医药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中国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阴阳五行,就不可能学好中医。

十个秀才九个医,读通了四书五经很容易成为医家。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宋代文学家苏轼、科学家沈括,明代文学家高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皆是中医大家,“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今之中医教育,从深受西方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的理科生中招收学生,进校后,又拼命灌输西医基础和外语;没有中华文化之底蕴,学生焉能学好中医?

当今的学院教育总是给学生灌输实验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用“科学主义”慢慢扼杀中医。

二、中医的优势与现状

中医有五大优势

1.讲究养生保健,为各国医学所仅见;

2.中医非药物疗法可以养生、保健和治疗;

3.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难杂症;

4.中医药最大的优势是治疗急性病和防治外感热病;

5.中医简便廉验。

中医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医的发展并不顺利:中医数量大大下降;民国初年,我国3亿多人,80万中医;解放初5亿人,50万中医;目前13亿人,23万中医。

中医药人才队伍质量下降:23万中医里,只有约10%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现在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两三万人。

使国人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仅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更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美国人汉斯·鲁斯克于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一文中也揭露道: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4500万美元用来西化中医。医学院校被告知,如果他们想从洛克菲勒慷慨的赠予中得到好处,就必须使5亿中国人民信服地把他们经过多少个世纪检验的安全、有效却又廉价的草药扔进垃圾箱里,让中国人民赞成使用美国制造的昂贵的有致癌、致畸作用的“神”药。

外资在中国创办的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及其医学院、湘雅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等等的目的,就是为西医药占领中国市场打基础。

三、中医适于师徒传承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了“个人知识”一词,从而使知识不再被看作具有与个人无关的、普遍公认的客观的性质。对中医药学来说,其本身就是难以被西方学术言传的“个人知识”。

具有意会知识属性的中医药学更适合于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师徒传承,言传身教。

西医是群体性治疗,什么病就用什么药。然而,要弄清患者得的是什么病,西医只能采用排他式诊断方法。甚至一个普通的感冒,好几个大夫都难以确诊。

中医是个体化治疗,适宜于设立门诊或诊所而不一定要建成大医院。换句话说,中医,也只有中医,才能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广泛设立诊所,方便居民看病,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新世纪医学模式

中医是以综合演绎为主的东方科学,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推演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医学,是只针对活人的医学;西医则是以还原分析为主的西方科学,是以动物和死人解剖为基础的实验医学。

17世纪中期,法国医生拉美特利出版了《人是机器》一书。他说:人是一架机器,是一架会自动运行的机器!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西医注重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是结构而不是功能,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是各个零部件的作用而不是其间的联系。

所以西方长期以来流行的是生物医学模式,上世纪80年代才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一大进步。但是,患者仍然是被动接受治疗,没有考虑到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主动自我进行的非药物疗法的治疗作用。而新世纪医学模式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国医学之砭、针、灸、药、导引按跷,药物只占五分之一。用药是帮助患者康复,中医用中非药物疗法也是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主动进行导引按摩也同样如此,不仅治病,也可养生保健。

所谓新世纪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养生)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自身做的治疗、保健与养生)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在中医药稳步发展的今天,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认为,主管部门应广开渠道,宣传中医,普及中医知识,提倡师承教育,大力培育中医人才,提高国民的民族自信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