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底,3000警力围剿广东省陆丰市博社村,抓捕182名犯罪嫌疑人,捣毁制毒工场77个,缴获冰毒近3吨,冰毒产量曾超过全国1/3的广东“制毒第一村”由此覆灭。“雷霆扫毒行动”战果丰硕,但十余年制毒、贩毒、吸毒让整个地区的治安环境变差,偷、抢、盗、肇事肇祸事件频发,对陆丰市、博社村造成的重创,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修复的。

一场持续19年的禁毒战争

2013年底,3000警力围剿广东省陆丰市博社村,抓捕182名犯罪嫌疑人,捣毁制毒工场77个,缴获冰毒近3吨,冰毒产量曾超过全国1/3的广东“制毒第一村”由此覆灭。此前百余警力都难以进入的“堡垒村”,终于揭下它神秘的面纱。

然而,与那些电视剧里的警匪故事相比,更让人忧心的现实状况,是这座城市漫长的毒品整治过程,经济基础薄弱、基层组织涣散、制毒模式多变……都是亟须破解的治理困局。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清楚,需要重建的不仅是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还有重生的希望。

原创: 李施霆 中国禁毒报

宗族与制度的较量

血缘、金钱、权力、欲望

2013年底,汕尾陆丰博社村因广东“制毒第一村”的名号震动全国。2019年初,一部电视剧《破冰行动》再一次让公众的视野聚焦到这个传奇的村子。

1999年陆丰市第一次因毒品问题严重被国家禁毒委戴帽,2001年摘帽;2014年因制毒问题严重再次被国家禁毒委戴帽,列为重点整治地区,2018年底摘帽—— 一场禁毒战役竟持续了19年。

南海边的一个村子,怎么就变成了难以攻破的“堡垒村”?复杂且紧密的宗亲关系,或许是联结全村两成以上家庭制毒的关键。

博社村占地面积0.54平方公里,全村14000余人,全部都姓蔡。2026间独立房屋,其中大大小小的祠堂共计40多个,多是明清风格。村民从懂事开始,就由长辈带着去自己家族的祠堂里叩拜,由此可见博社人的宗亲观念极强。广东警方曾多次在进村抓捕犯罪嫌疑人时遭到村民围堵——堵路、砸石头、在警车底下放钉板、砸烂警车、抢毒品、与执法人员发生激烈的身体冲突。加之村内道路狭窄,房屋建设错综复杂,这些都使警方在进行侦查和抓捕时的难度不断升级。

这个制贩毒网络共同体的幕后推手,是广东省汕尾市原人大代表、博社村原支部书记蔡东家。多年来,他利用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混迹官场,四处打探消息。每次民警进村遇到麻烦,他都会出现,维持秩序,很好地掩盖了自己“保护伞”的角色。

博社村的制贩毒活动都是家族式运作,村民反侦查能力极强,且很多人家有枪,一旦有陌生人进入,村民便会迅速集结。据陆丰市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林卫东介绍,他曾百余次带队进入博社村侦查,都选择在凌晨4点,趁大家还在熟睡的时候,骑着摩托车,秘密拍摄一些照片,勘查博社村的地形。“村民们都非常警觉,有次侦查时被几个村里‘保安队’的年轻人发现了,差点出不来。”

左图为博社小学旧貌。右图为博社小学新貌。

“保护伞”无法掩盖的罪恶

百余人因制毒患上癌症

起初,村民们从感冒药中提取麻黄碱制作冰毒。据陆丰警方介绍,一些学生利用暑假,坐在家里将康泰克片剂剥出来,一天大概可以赚到300元左右。快钱、暴利等价值观也从此深植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制作冰毒的程序虽然不算复杂,但是其中一些物质对人体伤害极大,气味刺鼻,有民警曾在制毒工场开展抓捕时被熏得当场晕倒。据现博社村党支部书记蔡龙秋介绍,合成冰毒的原料中有强致癌物质,冰毒配剂对水质造成的严重污染,曾让全村百余名村民无辜受害,患上癌症。配剂中的其他有害成分,还会造成树木大量死亡,发生自燃、灼伤制毒工人等情况。

制贩毒让一部分人迅速致富,也同时挤压了一部分人的生存空间,他们无法维持生计,只能远走他乡,外出务工。

2012年9月,警方因一起爆炸事故,在博社村内清剿了27个制毒窝点。警方意识到,博社村的制贩毒情况已经极为严重。数据显示,2012年底,陆丰生产的冰毒已占到全国缴获总量的34.3%。

博社村的制毒现象造成的危害,已经蔓延至全省乃至全国,铲除毒患刻不容缓,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决定重拳出击。2013年9月13日,广东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强禁毒工作,部署开展“雷霆扫毒一年攻坚、禁毒严打三年整治”人民战争,尤其对陆丰涉毒重点整治提出更高更严要求,形成强势整治态势。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李春生牵头组织实施全省“缉毒六大集群战役”,在成功指挥“雷霆扫毒惠州行动”后,及时启动“雷霆扫毒汕尾行动”。

由于涉案人员关系网极其复杂,为避免泄露信息,打草惊蛇,有关此次抓捕行动的工作一直严格保密。广东省公安厅采取异地用警的方式,协调武警、边防和汕头、惠州、梅州、河源四市警方出动警力共3000余人,组成109个抓捕小组,启动警用直升机、边防快艇,配备防暴犬,于2013年12月对博社村内外18个制贩毒团伙69个重点目标展开集中清剿收网行动。抓捕182名犯罪嫌疑人,捣毁制毒工场77个,缴获冰毒近3吨。

左图为整治前的博社村,污水毒水横流,垃圾遍地,臭气弥漫。右图为整治后村内实行网格化管理,重编门牌号码。

艰难的重建之路

用脚步丈量点滴改变

“雷霆扫毒行动”战果丰硕,但十余年制毒、贩毒、吸毒让整个地区的治安环境变差,偷、抢、盗、肇事肇祸事件频发,对陆丰市、博社村造成的重创,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修复的。清剿收网行动仅仅是陆丰毒品治理之路的一个开始,经济基础薄弱、基层组织涣散、制毒模式多变都是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前,陆丰“三甲”地区制毒问题严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诱因是“穷”。走私、造假币、制贩毒……早已习惯赚快钱的村民,一时间迷失了方向,找到可持续的经济支撑,才能避免村民重新走上制贩毒的老路。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不良风气需要尽快改善。

左图为整治前的博社村,水质受污染,良田荒芜毁耕,原本适合海水养殖的环境受到破坏。右图为当地种植的果林及新建的鱼塘、虾池。

陆丰市禁毒办副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詹振标告诉记者,在“雷霆扫毒行动”中,抓获的最小制毒者只有16岁。2014年起,为引导、扶持群众勤劳致富,陆丰制定了扶持“三甲”地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企业用工招聘会、开发鱼塘,疏通清理了排水灌溉沟渠,支持鼓励村民从事蔬菜、果林种植和水产养殖。

蔡龙秋告诉记者,2014年时,这里的水不能喝、田不能种、鱼不能养,人员流失严重,用电也无法保障……为了尽可能地招商引资,蔡龙秋走访了大大小小几十家企业,让他颇感欣慰的是,目前已有一家与广药集团合建的中草药基地在村里建成,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日薪有130元。

博社村的改变,还与基层组织的重建工作分不开。为了彻底清除涉毒内部“保护伞”,汕尾、陆丰两级党政派遣了由88个市直属单位300余人组成的禁毒工作组,从2016年2月开始与“三甲”地区54个村(社区)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开展清理、清查、基层组织建设、民生、产业及帮扶等工作。

汕尾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政委陈洲是汕尾陆丰禁毒重点整治驻甲西镇博社村工作组的副组长,组内有16名巡逻队员。工作组虽然住在新建的村委会,但条件依然艰苦,集体宿舍、上下铺,屋内空间拥挤,也很潮湿,起初断水断电,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巡逻队员每天不仅要挨家挨户寻访,做禁毒宣传,搜集住户的基础数据,还要钻进树林勘查可能的制毒场所,夜晚也不例外,树林里有很多蛇和有毒的虫子,队员们因此经常被虫子咬伤。陈洲说:“我们做的好多都是基础工作,起初很难开展,每当我们走进村民的家里询问,大家都很抵触,有人撕宣传标语,有的人甚至会直接把我们赶出来。”

感化人心需要时间,工作组在这里守了三年。三年坚持不懈的谈心、走访,终于让工作组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在路上遇到村民会和工作人员打招呼,还会主动去保护有禁毒标语的广告牌。“到在逃人员家里去走访时,我们也会很真诚地劝说家里人,耐心地把政策讲清楚,制毒的家庭中也有人很穷,逃跑只会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妻子和孩子都没人管,很可怜。”陈洲告诉记者,2018年又有3个逃犯经过家属的劝说主动来自首。

通过大家不间断地走访、搜集信息,工作组现已将全村的人、车、房、物等信息整合,录入网格数据系统,如有可疑情况可随时进行比对。

为防止基层组织再次出现“保护伞”,陆丰不仅加大了对村居的多元投入,还进一步明确了问责机制,市、镇、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通过倒查问责,近年来共有49名党政和基层干部因禁毒工作不力被查处,其中包含3名镇委书记、1名公安局副局长和1名派出所所长被免职,另有1名派出所所长因失职渎职被移送司法机关。

左图为年久失修蜘蛛网状的线路,经常停电。右图为重新搭建的电网。

撕掉“制毒村”的标签

教育成为重生的最强动力

曾经轰轰烈烈的“雷霆扫毒行动”,让村子远离了毒品的危害,也让许多家庭支离破碎。表面平静的村庄,也曾暗流涌动。在重建的路上,陆丰不仅仅深耕于经济社会基础,也在重塑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陆丰市委的工作人员曾向记者讲述,最初到村里发放禁毒传单时,一个小女孩当着他的面撕掉了传单,并用仇视的目光看着他。

蔡秋龙告诉记者,为了化解仇恨,减少社会隐患,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主动帮扶已获重刑人员的家属,为他们申请最低保障,驻村工作组的人员得到了奖金,也会赠给在逃人员的家属,以保障孩子的正常生活。

“教育根植于爱。”在这里,政府选择用爱去触动孩子的心灵。记者来到博社村时,恰逢放学时间,看见陆丰市甲西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洋溢着笑脸从校园里跑出来,早前翻新过的教学楼又进行了扩建。

这两年,因为村内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曾经流失的生源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学生数量也从300名增加到现在的800余名。“这两年学校又引进了十几名青年教师,村里的孩子也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质量连年上升。”蔡秋龙欣喜地看到博社村的变化。

2018年12月,国家禁毒委取消了对陆丰市的挂牌整治。7年来,陆丰人一直在努力撕掉“制毒第一村”,以及它背后所有与污名有关的标签。

詹振标从警32年,8次与罪犯发生枪战,向来刚强的他在被记者问到,是怎么在如此高压且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这么多年时,他哽咽了,许久都没能说出话来,“这么多年,最对不起的是家人,都没有时间好好陪伴他们。没想过有人会真正理解我们,但付出了这么多,却还经常被人误解,有时候真的是挺委屈……”

现在的陆丰已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毒品问题带来的创伤正在慢慢被抚平。曾经堆满麻黄草的路边,都种上了荔枝树;从前海边加工制造冰毒的窝棚,变成了连片的鱼塘、虾塘;曾经狭窄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子里;路边新建了路牌、路灯和线路整齐的电线杆,杂乱无序的渔船也都在海面排列整齐……

2017年以来,陆丰市再没有出现过制毒窝点,2018年千克以上毒品案件4宗,同比2014年下降93.4%,毒品问题的重点整治让陆丰的整体治安状况都好了起来。晚上悠闲地逛逛小吃摊,不用再担心皮包被抢,可以尽情享受祥和的夜晚。记者注意到,街道两旁曾经写着震慑制贩毒的警示牌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满载正能量的禁毒宣传标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一次台风,吹坏了好多警示牌,但是后来也觉得没有必要再立那样震慑性的标语了。

现在,远离了“白色恐怖”的陆丰,正在迎接新的希望。

内容:中国禁毒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