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件(螺丝)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或构件)紧固连接成为一件整体时所采用的一类机械零件的总称 。在各种机械、设备、车辆、船舶、铁路、桥梁、建筑、结构、工具、仪器、仪表等上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紧固件。

在汽车工业市场上,汽车专用紧固件几乎可以被应用在每一个子系统上。比如一辆轻型车或轿车上平均每车用紧固件约500种/50公斤/4000个;而一辆中卡或一辆重型车上平均要用各种紧固件88公斤/7100多个,其中高强度紧固件约占1/3。在一辆汽车上的紧固件费用约占整车成本的2.5%;占整车基础零部件总数的40%;在装配线上的紧固连接的工作量约占70%。

如果将一台国产发动机和日本发动机(原装进口)同时拆解开来,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使用了七八年时间,那么里面的各大零件都还会可以正常使用的,尤其是核心部位的一个螺丝,可以很轻松的拆解下来,拿到手中就会发现其中的磨损程度不怎么大,很难想象这是一台用了七八年的发动机;但是国产发动机,就会差很多。所以发动机的竞争很多时候不仅仅只是设计研发之争,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也决定了发动机的质量。

我国是紧固件生产大国,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但我国生产的紧固件大部分为低强度、低档次产品,看看紧固件进出口贸易表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每年大量出口普通螺栓,高端高附加值的螺栓需要大量进口,我国同时期进口紧固件的单价是出口价格的4到5倍,甚至更高,以英国为例,从英国进口螺栓的单价为20718美元/吨,而我国出口到英国的紧固件仅为1840美元/吨,单价相差10倍以上。

我们为什么要大量进口这种高要求的螺栓呢,因为随着我国制造业技术提升,对高端螺栓的要求与日俱增,但是却没有配套企业能生产出合格的高端螺栓。

合格的高端螺栓对原材料、热处理、螺纹加工、表面防腐处理、防松、摩擦系数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我们还没有在螺栓领域有完全掌握生产高端螺栓的技术的企业。

国内螺栓紧固件存在着四大技术拦路虎:

1.防腐耐高温。要求高防腐性能的或者耐高温的,钢材中需要添加一些微量元素来达到应用要求。添加什么元素,加多少,怎么加这是一个问题,目前我们还没完全掌握。高温场合,因为高温蠕变会严重影响螺栓的预紧力,这时就需要选用特殊材料设计特殊的螺栓了,所以耐应力腐蚀螺栓、耐高温螺栓还是大量依靠进口。

2.螺纹加工。螺栓一般选用滚压螺纹的方式加工,因为滚压加工可以保证金属纤维组织是连续的,并且在螺纹根部,有应变强化的效应,因此滚压成型的螺纹强度更高,这还不算完,滚压还不够,并且要求在热处理后滚压螺纹,这就难了,热处理后滚压螺纹对模具要求很高,一般的模具磨损会比较快,国外的模具耐磨损性能更好,多次使用之后还能保持比较高的精度,这也是我们需要提高的。

3.表面防腐处理,高强度螺栓是不能用电镀进行表面处理的,这样会引起氢脆,有一些要求不高的可以电镀之后进行去氢处理,但是要求高的螺栓会明确要求禁止进行电镀处理,一般要求高的都是用达克罗或久美特做表面处理,这两种处理都是国外的专利,你要光明正大的用是要交专利费的。

4.防松,我们比较熟悉的是hardlock的双楔形螺母,这个是日本的专利产品,号称永不松动的螺母,得到了各个行业的认可,我国也有大量进口。施必牢也有锁紧螺母,对不起这也是专利保护的,还有nordlock有种双叠防松垫圈,也是有专利保护。

那么全球能提供高端螺栓的国家和企业有哪些呢?

从进口统计表可以看出全球高端紧固件企业分布的国家。

我们知道全球比较知名的紧固件公司有瑞典布尔顿 瑞典渤帆 瑞士瑞科 瑞士柏中 伍尔特(伍尔特介绍详见数字化企业今日头条的另一篇文章) 美国分销商固安捷美国紧固件企业Arconic 美国快扣等。

日本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专注于生产用于苛刻条件的螺母,比如“硬锁”公司“永不松动”的螺母,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桥梁和建筑物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包括中国的高铁就使用这种螺母。其原理结构比较简单,模仿者很多,但成功者几乎没有

日本比较知名的紧固件公司有 岩田螺丝株式会社 相原Seibyo(有限公司) 旭化成、富士精螺(创建于1927年)ASAHI SUNAC,(一家已经具备60多年悠久历史的日本知名设备制造厂) Sanmei Works(致力于滚丝机、旋转卷丝机等设备的设计制造与贩售的设备制造厂企业)TECH株式会社等

国内制造业目前的困境,很多来自于浮躁的经营理念,对技术的不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一颗小小螺丝,所凝聚的技术,远远超过想象。制造兴国,还得做技术做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