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又到了动物交……不好意思串台了,又到了出门踏青,游山玩水的好时光。

对于春游,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时代,那是我每年唯一一次能够名正言顺自主选择零食扫荡楼下便利店的日子。随便爬个附近小山包,吃光准备的零食,那畅爽的感觉如今仍记忆犹新

然而,如果你了解了古人春游的样貌的话,你就会明白,“食色性也”才是古代春游的主旋律,这样春节可爱的春游对他们来说太小儿科!

先秦——春游顺便生个娃

先秦时期的古人,可能没有多少娱乐的东西,春节踏春出游成为了全民热衷的保留项目。不仅春光无限好,帅哥美女也少不了。

《诗经》有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妹子们集体出动,汉子们看着春心荡漾,刚好又是春风和煦春光曼妙的时候,一些香艳美事就时有发生。

没办法,先秦的生活条件不好,生儿育女繁衍人口对于适龄的青年男女来说,是自然而然,且官方提倡的事情。这种暧昧浪漫的春游自然于是风行起来。

在此科普一个词——私奔。奔字在古文字里,体现的是男子和女子一起快步小跑的样子。为啥要小跑?当然是躲到没人看到的地方嘿嘿嘿啦~

因为不是明媒正娶的方式公开进行的婚恋行为,所以“私奔”便是用来指代这种特殊的男女之事。

现在听起来,偷偷幽会,甚至直接怀孕生子,显得比较不合礼法,但其实当时并没有人反感,国家都为此专门设置节日——“上巳节”

就算是一些礼法比较严格的国家,在这段时间里,也放开了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先秦时期的春游看来是一项十八禁的游乐项目了。

魏晋——不谈男女苟且,只有诗和远方

魏晋时期的人,总给人一种high大了感觉(也确实五石散嗑的比较多),他们游山玩水起来,也带着这么一些飘飘然的感觉。

先秦的男女之事,在魏晋名士的眼里恐怕太low了点,逼格不足,所以他们春游的时候总喜欢吟诗作赋,写字画画,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

说他们回归自然也好,逃避现实也罢,倒是实实在在的为中国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少贡献,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游山玩水时所作。陶渊明的优美诗句,也是在这样的文化分为中诞生。

还有著名的谢灵运,是当时的专业旅友,有一套自己的户外越野套装,头上戴斗笠,脚踩自制原创的登山木屐,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那是快活无比。

唐宋——憋整有的没的,吃好喝好就完事了

唐宋人在郊游这件事情上,一点都不矫情,颇有咱们现在出门旅游,先上网查当地美食攻略的风范。对人们来说,好吃好喝是旅游的第一大事

唐代毕竟国力强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踏青郊游规模盛大空前,京城长安尤其热闹。

杜甫《丽人行》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的帝王也很开放,将部分皇家园林风景区开放给市民游历。

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几乎都聚集在景区,特别有钱的京城贵人,还喜欢去青楼找美丽的小姐姐赔游,也是令人艳羡无比的无限春光。

找好旅行地点,找好陪游的朋友,,就可以顺利开吃了,唐朝的旅行饮食之丰富可以载入中国饮食史。

到了宋朝,大家更喜欢在清明节出行,《清明上河图》就完美记录了商业发达的宋代,独特的繁荣景象。

清明节在从前似乎没有现在那么沉重,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怀念古人休闲娱乐两开花。

他们咋娱乐呢?蹴鞠(踢足球)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保留项目,打秋千、放风筝也流行一时。特别是放风筝,宋人不仅白天放,夜里也放,夜间放的风筝会在拉线上挂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

他们会把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风筝升到空中后,立即剪短风筝线,让他随风而逝,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清明节“断鸢去晦”的由来,让人们的内心得到了安慰。

最近纸笼这里的春光也是相当明媚,希望大家周末有空也多出去走走,不负春日好时光,不说了,出去溜达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