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希特勒欠丘吉尔一个“霸主”地位的,错怪了他一百年!

文:小妖读历史

图: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请勿抄袭!

一战之前,英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无论是海上实力还是殖民地经济,就是在政治宗教上也是妥妥的老大哥。可是好景不长,也是盛极必衰。美国独立后,英国经济就有些元气大伤。再加上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也成了燎原之火,短短十年光景,曾经的大不列颠帝国成了黄昏的盛世。一战结束后,英国的霸主地位就已经名不副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干脆就被美国给取代。那么,如果没有一战这个分水岭,英国的霸主地位可以保住吗?或者说究竟谁该为英国的“沦陷”买单?

历史三大特性中的“必然性”就决定了英国的沦陷和美国的崛起是必然会发生的。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顶多是诱因,激化了矛盾,加速了帝国的衰败。并不是英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就像当年的大唐盛世并不是因为安禄山一个人才倾倒的一样,大厦将倾是因为根基的腐烂而不是风雨太大。外因再多都无法伤及根本,但是内因却决定了最终的结局。

如果必须有人为英国的衰落买单,那么英国自己的封建贵族要负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为代表的征伐者负百分之二十的责任,美国和印度这些曾经的英属殖民地独立战争负百分之十的责任,英国工业革命后继无力和政府应对变革的迟缓负百分之十的责任,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是历史长河中的国运了。中国有句老话,盛极必衰。看似繁花似锦的往往都是海市蜃楼。英国从骄傲的雄鹰变成后来在俄罗斯熊和美国野牛中艰难生存的“小毛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

一战爆发后,英国军备短缺。但是比军火短缺更严峻的考验是财政压力。作为一个海岛国家,尽管英国本身的制造业规模尚属可观,但大部分战略性原材料和石油都须自海外进口。而在20年代失败的金本位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的冲击下,英镑的汇率并不坚挺。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伦敦全部的黄金储备、外汇现钞以及可随时抛售的海外资产只折合45亿美元,这部分财富到1940年12月为止已经悉数耗费在购买军火上。

“威尔士亲王”号战败后,英国海军力量受到制衡,又由于法国在1940年早早战败,不列颠被迫将其大部分武装力量集中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以应对德意两国的威胁。它留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少量舰艇以及步兵,连自保都很困难。英国的军事机器是按照一种慢节奏的动员速度在运转的。尽管已经做出了对德战争无法避免的预期,但伦敦对法国能将德国长期阻滞于西线信心过于充分,并未尽快挖掘其工业产能的潜力,集中全力制造前线所需的坦克、战斗机和护航舰艇。

结果在敦刻尔克溃败之后,英军一举丢失足够装备10个师的武器和补给品,而本土的库存只够扩充2个师之用。尽管美国在1940年6月初紧急伸出援手,同意一次性出售50万支步枪、8万挺机枪、900门火炮和大批弹药,但缺口依然相当严重。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掏空了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百年来的家业,英国为此负债累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二战结束后沦为了美国的债务国,黄金储备几乎缩水到战前的三分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成为了新的霸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