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是一段乱糟糟的时期,政权非常多,重名的也非常多,凉、燕、秦都是扎堆出现,尤其是凉和燕,都集齐了前、后、南、西、北,就差个东。

前凉诞生记: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

凉国跟燕国不同的是,一堆燕国都跟慕容氏有关,除了北燕皇族不是慕容氏以外,其他燕国的皇室都姓慕容,凉国别说姓氏,连族属都不同,我们就先说说最先建立的前凉。

前凉的建立可以说非常无奈,如果有选择的话,张轨是不想建立这个割据政权的,他更愿意做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忠臣,只可惜,这个大一统王朝自己把自己玩崩了,天下离乱,遍地烽火。

301年是西晋的一大转折点,这一年正月,野心家赵王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立为帝,但仅仅三个月,他就被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灭掉,晋惠帝复位。

这一战,死了接近十万人,对西晋的国力损耗不小,但中央和地方的王爷们不以为意,为争夺那最高权力斗得不亦乐乎。

一连串的军事政变、大军围城,是很吓人的,而且从局势来看,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诸王才是大头,下一场大战只是时间问题,原本安全的都城成了火药桶,有的人打算逃离洛阳,有的人更是已经跑了,比如张轨。

前凉诞生记: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

张轨出身名门,这是废话,因为西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已经很严重,名门一抓就是一把,尤其在洛阳,像张轨这种世代举孝廉的家族基本就是末流,他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太官令而已。

张轨自幼聪明好学,再加上人生开挂,屡屡遇上贵人,先是被中书监张华赏识,目为“二品之精”,后又被卫将军杨珧辟为掾属,后来还当上了梁王司马肜的司马,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即便如此,他还是要跑。

史书记载张轨“以晋室多乱,阴图保据河西”,实际上几次政变下来,提携过张轨的杨珧、张华全都被杀,张轨可不敢拿身家性命保证司马肜不会被人清算(事实上司马肜302年就病死了),所以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301年正月,张轨就打了外调申请报告,顶头上司司马肜很爽快地批准了,张轨于是出镇凉州,任凉州刺史,持节护羌校尉,顺带管管西域。

张轨这一走,就很“幸运”地避开了几个月后司马伦下台时的清算,并且不管中原怎么乱,反正乱不到凉州。

没有身死之忧,张轨还是有心经营一番凉州,然后有机会去匡扶一下晋室的。

前凉诞生记: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

或许你会觉得疑惑,都是出镇,为什么张轨一定要选择西北凉州,而不选择中原、蜀地、江南这些地方呢?其实不是张轨不想,而是没法选。

301年的西晋,王朝崩溃的势头已经渐渐显露,讨伐司马伦的三王中,齐王司马囧镇许昌、河间王司马颙镇关中、成都王司马颖镇邺城,还有司马越这些后来者,还在封地瞄着,而蜀地已经爆发流民起义,江南基本还是江东士族的天下,毕竟东吴灭亡不过二十年,张轨再有胆子也不敢插足这些地方,他没那个实力。

相对应的,凉州就好多了,安定张氏在洛阳排不上号,在凉州就是大族,而张轨之母出身陇西辛氏,也是凉州大族,在凉州的声望很高,有利于张轨迅速掌控凉州。

张轨到凉州后,修筑姑臧城,大败反叛的鲜卑族,迅速建立个人威信,接着又拉拢凉州本地大族,如阴氏、宋氏、氾氏等,凉州很快就成了张轨的地盘。

前凉诞生记: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

张轨在凉州鼓励农桑、建立学校,把凉州打造成了安定乐土,与此同时,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中原大地混战不休,八王之乱结束后,接着又爆发了五胡乱华,北方血流成河,唯独凉州较为稳定,“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流民纷纷涌入凉州。

张轨一方面积极安置流民,另一方面也没忘了洛阳的皇帝,每当中原有个什么叛乱的时候,张轨都会派个使者军队的去帮帮忙,可以凉州的军事实力,向来就养不起大军,几千军队又影响不了大局,凉州也只能倚柱观了。

到了晋怀帝时期,西晋中央已经不是名存实亡了,而是苟延残喘,堂堂皇帝别说没有军队守城,就连粮食都发愁,张轨派来的几千军队以及他们带来的粮食,可谓西晋朝廷的救命稻草,晋怀帝心里那个感动啊,要封张轨为公爵,张轨却婉言谢绝。

几千兵马撑不了多久,很快洛阳就沦陷了,晋怀帝被掳,晋愍帝在长安称帝,张轨又派兵帮忙防卫京师,朝廷实在没兵啊。

314年,张轨因病去世,其子张寔继任凉州刺史,晋愍帝任命张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还封其为西平公。张寔深受父亲影响,忠君爱国,可爵位不要白不要啊,他很干脆地接受了西晋的封爵。

前凉诞生记: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

两年后,长安也沦陷了,西晋灭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张寔则沿用晋愍帝的年号建兴,不改元,但是向东晋俯首称臣。

虽然名为晋臣,但张寔与东晋相隔万里,帮助是一点都没有的,而张寔还遭受着北方异族政权的威胁,为了自保,他私下里也向盘踞中原的汉赵、后赵称臣。

至此,凉州已经半独立于晋朝,算是一个割据政权,即前凉。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内,前凉都是汉人在北方的最大政权,不说保存了文明火种,至少给五胡肆虐下的中原百姓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