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诗人是伟人,伟人是诗人。让我们从诗词的角度看井冈山,看这片红色的土地。------星火燎原新媒体工作室《井冈词作》专题

七绝·赠刘翰林联句.m4a

02:02

来自星火燎原新媒体工作室
“沾衣晨露浸饿身”——少年领袖穷游五县凸显大智慧

诗人曾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据年谱记载: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诗人和同学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

诗人在延安时曾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报纸,上面刊载着两名中国学生旅游全国的故事,他们到达西康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我想我应当先试着在湖南旅行一番。第二年夏天我们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

“沾衣晨露浸饿身”——少年领袖穷游五县凸显大智慧

这次旅行游学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们未带一分钱,每人只带一把伞和一个小包袱。一次他们过湘江,因没钱付船费,和船夫吵了架,船夫虽然恼火,还是让他们走了。他们边走边商量,决定用给富人写书法的方法解决食宿。

他们经女店主的指点,找到一位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刘翰林,二人进屋之前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联句作诗曰:“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沾衣晨露浸饿身”——少年领袖穷游五县凸显大智慧

这首七绝诗点明了我们是翻山越岭来到有名的县城,拄着拐杖,穿着草鞋来见尊敬的长者,隐士以纯洁的白云为伴。前三句写完后诗人补上最后一句,更是直奔主题,“沾衣晨露浸饿身”,我们的衣服沾着晨露,已经是饥肠辘辘了。70岁的刘翰林见他们送来的作品,很是佩服,但又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寒酸。攀谈中才知道们是长途游学,大方的刘翰林热情款待了他们后又送给他们40个铜板。

“沾衣晨露浸饿身”——少年领袖穷游五县凸显大智慧

学子时期的诗人和萧子升用诗词和书法游学五县,不但解决了生活问题,而且实地考察了一些学校,寺院和城镇,走访社会各界人士,大开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实地调查的工作方法在诗人此后的事业中始终得以坚持。

出品:星火燎原新媒体工作室

本文参考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资料,在此深表感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