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厕所革命”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惠民举措,关系到人居环境改善、群众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为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村改厕工作水平,长垣县人大常委会近期对农村改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农村改厕工作现状

2008年,长垣县人民政府出台农村改厕实施方案,提出到2010年实现全县每个村庄最少建一所带粪便净化处理池的公厕,鼓励农户建设沼气式厕所和冲水厕所。

2017年上半年,长垣县在考察学习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农村改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农村改厕及生活污水处理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所有农户厕所改造和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因地制宜选用符合农村实际的改厕模式:在一般农村,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和新农村社区,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在美丽乡村示范村,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并配建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站。截至2017年年底,建成500座村委会办公场所公厕、7694户贫困户户厕、34个整村推进村7800余个农户户厕、16个城区村及周边村庄居民户厕。

2018年,在汲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长垣县摒弃问题较多的三格化粪池,主要推广砖砌化粪池。截至9月底,14个农村垃圾中转站、8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全部启动运行,8个示范镇区和190个示范村创建基本完成;新建农村健身广场和小游园190个、整治坑塘150个;599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水冲式公厕,农户改厕达7.29万户,占总数的55.21%。美丽乡村建设格局逐步形成:赵堤镇被评为省级园林城镇,恼里镇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录,蒲西街道云寨村被列入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名录,赵堤镇大浪口村和前小渠村完成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体推进不平衡。乡镇(街道)之间的改厕进度存在明显差异,蒲西、魏庄等乡镇(街道)进展较快,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但武丘、佘家等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偏远乡村的目标完成度不足20%。

资金投入不充足。改厕工作暂无省、市项目资金支持,仅靠县、乡、户三方筹资,即县财政每户补贴800元、乡镇(街道)根据经济条件进行补贴、农户自行筹资,部分乡镇因资金不足,工作进展缓慢。

群众认可不充分。一方面,部分农民群众没有真正认识到改厕的意义和好处,不愿出资改厕;另一方面,2017年推广三格式改厕时,没有及时提出清理粪池的合理化方案,影响了部分农户的使用率和认可度。

科技投入不到位。根据自然发酵原理,三格式化粪池和砖砌式化粪池未采用生物菌处理技术,科技含量较低,需半年到一年清淤一次,并且不能同时处理厨房、洗澡等生活污水,无害化效果得不到保证。

协调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特别是农村改厕相关建设项目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实现与污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站建设等统筹推进。

运营管理不完善。改厕工作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后期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户正常使用卫生厕所。比如,有的农户嫌清理粪池太麻烦,只建不用;储水桶需要定期加注,且冬季气温较低易结冰,导致无法使用等。

时间进度不合理。农村改厕及生活污水处理实施方案提出的时间进度及目标任务较为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施工困难。少数乡镇片面追求进度,存在施工不规范、建设质量不高、把关验收不严等现象。

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统筹规划,开源节流,用好资金。一方面,争取上级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政策性贷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改厕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等项目统一规划、相互衔接,发挥最佳整合效能;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激发基层内生动力;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经济能人融资投入,最大限度地筹措资金。另一方面,把建设费用控制在合理区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坚持能集中不分散、能大集中不小集中的原则,降低设施故障率和损耗率,降低后期运行维护和技术升级负担;鼓励农户尽可能地利用旧房、旧砖、旧瓦、旧材料对原有厕所进行改建,确因地质条件、厕所位置等不宜改建的允许新建,杜绝盲目新建;引导农户参与,降低人工费用,教育农户珍惜改厕建设成果。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改厕。一是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水系周边村庄依托污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站建设,与已铺设地下管网的乡村一同纳入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庄可结合群众意愿,采用成本较低的三格式化粪池、四格式化粪池、砖砌式化粪池等分散式处理设施。对于地域开阔且易开挖的街巷,可采取全埋式安装方式;对于已经硬化、地势地面较低的,可采取全裸式或者半埋式安装方式。二是科学优化改厕技术。有条件铺设地下管网的乡镇(街道)可引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实现粪水生物菌净化和水质软化,将处理合格的肥水用于农田灌溉,实现二次利用。分散处理的乡村可引导推广四格式化粪池,不用定期清淤,便利群众生活。三是全面规范改厕流程。建议由各乡镇(街道)代农户作为招标主体组织招标,合理划分标段,严格施工标准,确保设备采购、安装施工、运行维修规范合理。按照《农村户厕建设规范》及工程合同相关规定逐户全面验收,按比例抽查复验合格后支付设备及工程款。

广集民智,循序推进,确保质量。一是通过广播、微信、标语、专题片、宣传册、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普及健康知识,算好政治账、经济账、生态账,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接受改厕,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坚持以点带面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先行先试与全面推广相结合,学习先进经验,推广实用技术,让群众看到改厕给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规范改厕工作的建档立卷,改造一户,建档一户,做好施工重要环节的影像、照片记录。相关部门要实时汇总数据,切实监督施工进度及质量。四是根据不同乡镇的经济实力和民生实际,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循序渐进,确保质量,确保实效。

创新机制,固化成果,长效管护。一是整合相关资源,共同参与,定期监督检查,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对厕具无人管护、粪液未及时抽取、粪污运输抛洒滴漏和无害化处理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予以严肃处理。二是日常管护以农户自管为主、社会管护为辅。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厕具供应商或者其他经营者在乡镇建立服务网点,及时为农户提供管护服务。通过政府补助方式,采取委托本地企业合作处理、现有服务单位日常处理、乡镇政府兜底处理等途径,建立卫生厕所粪液清运服务、粪渣粪液资源化利用体系,确保维护规范化、清运日常化、利用无害化。三是把建设农村卫生厕所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统一规划,长期运营,同步推进,真正使改厕工作为民、便民、利民,惠及全体居民、助力生态文明。

(作者:夏治中 徐鹏越 冯凯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