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自我提升”和“商业模式”,人人疲于奔命寻求解决之道时,没有人关心这些精英们精力充沛的皮囊下,对自身与生活的困惑。昨天晚上,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今天一早,势头逆转,变成各种打假文章刷屏,其出剑之快,感动得让人想给他们颁一个——“315贡献奖”。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文/不老的鱼

人的基因中,有某些东西会被语言的模糊和含混深深感动,那么,为什么要去抨击它?——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昨天晚上,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今天一早,势头逆转,变成各种打假文章刷屏,其出剑之快,感动得让人想给他们颁一个——“315贡献奖”。

如果说咪蒙和她的团队在消费年轻人的同理心,那这些打假的公号就是在消费咪蒙为他们制造的热点。都是为了流量,没有谁比谁的姿态更好看。

我相信,当众人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清楚这篇文章出自谁之手。毕竟,喜欢咪蒙的人是会被当做傻子看待的。如果那篇文章“原创: ”后面写的是咪蒙的名字,朋友圈的精英们是不会傻到自己跳出来挨枪子儿的。

但是,就是这么没有逻辑,文笔烂,故事线又乱的文章,为什么就刷屏了呢?为什么咪蒙的毒鸡汤在自媒体圈内赚流量就屡试不爽呢?这不应该是更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吗?

不可置否的是,这篇文章确实碰触到了精英们心里某些柔软的地方。

当代精英生存状态:当我一个人时,我简直一贫如洗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自我提升”和“商业模式”,人人疲于奔命寻求解决之道时,没有人关心这些精英们精力充沛的皮囊下,对自身与生活的困惑。以至于让如此“差劲儿”的文章在自媒体圈有了一席之地。

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可理解的”,“一言以蔽之”的事物,对于那些“含混不清的”,“不可名状”的事物却避而远之。

知识付费神话的兴起,给了普通人一种“改变命运”的错觉。听一节薛兆丰的经济课,不会让你马上发财;听一段儿李翔商业内参也不会让你更懂商业。但是条理清晰、步骤分明、可量化的方法论却让人精神振奋。

当代精英生存状态:当我一个人时,我简直一贫如洗

人们对“硬核”文章青睐有加,这些文章往往干货满满,极具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焦虑。譬如“学会这三个销售技巧,你就是下一个季度之星”、“成功人士的身上,都具备这几个特点”、“世界500强HR教你如何应对面试”……

而对于那些“软”文章却报之以鄙夷的态度,因为这些文章往往不是在讲道理,就是在卖情怀,时常游走在“鸡汤”的边缘,被人们看做是“矫情的”,“浪费时间的”,“反智的”。不但不能缓解焦虑,往往还会制造焦虑。

自媒体时代快速迭代的热点,日更的频率和难以触达的真实新闻素材也让编辑们不得不趋向于更高产更受欢迎的“硬核”文章。高自尊心和低羞耻感又让精英们不会在公开场合表露内心的困惑。毕竟这是一群让人忘了他们也会迷茫,也会自我怀疑的人。在此背景下,针对精英群体的优质的软文少之又少。

资本家主导的商业世界正用他们认为的“真实”构建的社会文化,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精英们。

当代精英生存状态:当我一个人时,我简直一贫如洗

如果给职场上的精英们一个人物画像的话,大概是这样:“目标明确,行动敏捷,拒绝情绪化,减少内耗,结果为王。”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很少有高管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或对生活的感悟。一位伤春悲秋的管理者在当下的职场体系内总归是不体面的。

快节凑的工作方式下,想要出人头地,理智就不能懈怠,谁让情绪化钻了空子,谁就得栽跟头。精英们信奉的原则是“不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不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书,叫做《钝感力》。说得就是在白热化的职场环境里,职员们的快速晋升之道:“面对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 在这方面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只有拥有这种钝感力的人,才能在团体生活中出人头地。白领们每天工作的地方就是公司。要想在公司里工作并取得好成绩,钝感力是必不可缺的。”说白了就是“厚脸皮”、“冷漠”、“内心强大”。

当代精英生存状态:当我一个人时,我简直一贫如洗

与此相对应的是,“敏感”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要遭鄙夷的。

这让人很心痛。毕竟在当下的大环境里,真诚待人,有恻隐之心的人越来越少了。而细致的关怀,深刻的洞察和对陌生人的善意,都需要巨大的敏感力。

人是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合体,当社会属性占据主导优势的时候,个人属性就很容易被忽视。在18、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工作”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而现如今,工作几乎已经占据了年轻人全部的生命,我们在追逐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却没有时间思考,所谓的社会地位,是谁为我们定义的。

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令人欣慰的是,在世界各地,仍然有很多文学家、艺术家,他们不断呈现出新的作品,试图向人们表达自我生存的状态以及对世界的疑惑,不断探索和追求自我与社会共存的秩序感。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有价值的,启发性的“柔软的”作品。当更多优质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时,坑蒙拐骗的鸡汤文自然会落荒而逃。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