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充斥着太多概念,区块链、互联网、共享经济、新零售……各行各业的创业者被这些虚无缥缈抽象概念搞得失焦、彷徨,怕如果没有跟上,就会一不小心被时代淘汰。特别是在餐饮行业,“海量生殖,残酷淘汰”常态的景象,无论大餐企还是小餐饮,都在琢磨“互联网+餐饮”,可这些高大上的概念对小餐饮店有影响吗?

1

产品应该围绕大众消费需求

在“质”上下功夫

北京五道口的枣糕王,不论早晚高峰,门口永远能排10米长队,直到卖完为止,想必大家对此应该有所耳闻。这家店的老板商业理念就是“好吃”、“不涨价”,活生生将10平米小店的生意做成了商业现象。

店里生意那么好,很多顾客就跟老板陈立提议,不要浪费了门店这么多流量,应该挂在网络上做外卖,这样能从单店存量经济扩展到更赚钱的O2O增量经济。不懂互联网的陈立并没有采纳,他只知道这样做自己忙不过来。

他认为做生意有时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要把一个正确的基本动作重复坚持下来,通过对食品加工方法和工序的分析与试验,调整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总能做出味道与口感出色的产品,利润就是一个必然结果。

即便是小生意,对行业没有专注度,敏感度,也无法发现市场需求,改进产品。这就是很多网红店呈现“花无百日红”景象的原因,他们只抓住了消费者的猎奇心里,反而在产品跟不上消费需求,亲手把自己的店推上了倒闭之路。

例如,堪称“网红餐厅鼻祖”——赵小姐不等位,这个一直以来打着文青噱头,因菜品难吃分量少而被消费者诟病,在坚持了四年后宣布关店。以及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的餐饮公司——黄太吉,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除了商业模式外,就是其产品本身,他家的煎饼贵而且不好吃,消费者吃过一次后就不再买账了。

身处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无时无刻变化之中,市场在不断变化的,消费群体也在变化,唯创新得发展,但是产品还是餐饮的本质和根源。所以餐饮只有围绕大众消费者需求才会有市场,只有坚守产品本质才会有未来。

2

明白消费者想要的,抓住消费者诉求

不定时给顾客“放彩蛋”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更好的存活呢?要么建立绝对的产品和技术优势,要么在维持一定产品品质基础上,在产品、价格、消费体验、品牌形象上为顾客提供那多“一点点”的东西。其实对于大多数小餐饮店而言,想在头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在太难。

小餐饮店唯有向内求,把需求下沉,抓住长尾细分市场,才是可行之路。那么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基础上,如何加给消费者这“一点点”惊喜?圈小七梳理出三招供大家参考学习:

1

提效率,降价格

做大店,以服务为导向;做小店,则效率放优先。

消费者打卡网红店吃的是噱头,但是对于刚需类的餐饮来说,吃的是实惠。性价比高、口味好的产品才会成为大众消费者的选择并且成为店铺的回头客。

对于面食而言,手工擀面好一些还是机器操作好一些?这是困扰一些面馆老板的难题,圈小七了解到一一家山西面馆的老板,他最终选择了机器操作。因为他认为面馆是刚需类的餐饮,其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提高效率,给顾客提供更高的性价比。只有把最大的优惠回馈给顾客,抓住顾客想要的,顾客才会选择你。 2

采用“顾客思维”与之弱交流

顾客的思维是指:你把菜品做好了,你给我需要的东西就好了;体验好了我才愿意再来尝试,而不全是过热情的招呼,就能让我复购。

现在很多餐饮店的服务会热情过头,在进门的时候热情欢迎,在点餐的时候反复提醒是否要加饮料、加小菜等,这会引起一部分顾客的反感。

其实对于小餐饮而言,你只需要提供产品,不要占用顾客的就餐时间,让他们安安静静吃顿简餐,玩儿会手机。如果他们想要感受服务,自然选择去中高档餐厅就餐。对于小餐饮而言,服务员只需要安静地在一边,注意在客人的需要,及时解决他们所需即可,这样反而会给顾客带来舒适的就餐体验。 3

制造惊喜体验,不定时“放彩蛋”

不论处在哪一年龄段,追求新鲜感是多数人的共同诉求。他也许不会去“尝鲜”,但一定喜欢“新事物”。考虑到这种顾客心理,不定时的给顾客“放彩蛋”会给顾客留下一个很好的记忆点。

麻辣烫也能吃出新鲜感,亲爱的麻辣烫就在不断给顾客制造惊喜。有顾客向门店反映想吃的菜品,但这些菜品普遍是高成本。于是门店便用“限时上新”的办法,把产品做成小碟,按份售卖。甚至前不久,门店10cm南美大虾,9块进价,卖10块。不为挣钱,就是给顾客制造惊喜。

每次进店都有惊喜,最容易给顾客留下记忆点,记忆点就会成为顾客下次选择的理由,对稳定复购率有很好的效果,这点特别值得小餐饮学习。

“小生意别讲复杂的价值观,认真磨好豆腐就有人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千变万化,说到底餐饮的本质还是产品,任何一个餐厅首先都应该打好内功才会有出路。尽管互联网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能确定的是,不管线上还是线下,不管大生意还是小生意,餐饮业只要围着大众消费需求做文章就有市场。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无界商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