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断层,但这与好莱坞偏爱日本文化,或者更准确地说与好莱坞能更准确地描绘日本文化没有直接联系。文化传承的再好,但若外来者没有研究,还是无法准确地了解其精髓。

为什么好莱坞更偏爱日本文化?因为美国人对日本的认识远远早于对中国的认识,因为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的研究远远早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这还得从二战说起。

让我们先看一看日本和美国相关的历史: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随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是日本并不是“无条件”投降,日本坚持保留天皇制度。

1945到1952年,日本表面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实际上由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所率领的驻日盟军所占领。放一张著名照片:

好莱坞在选择东方文化背景上,为什么更偏重于日本?

1951年,日美之间签订协议(US-Japan Security Treaty),并且1960年再次续签,其中的第九条规定日本不得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且美军可以在日本拥有军事基地,直至今天。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标志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进入快速经济发展时期。

不难发现,战后的日本和美国联系密切,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直接的,频繁的,不可避免的,而文化的交流又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首先,不得不说的肯定是广岛原子弹了。战后日本出现了很多此类文学纪实作品、小说,对原子弹对普通百姓所造成的影响做了详尽的描述,西方学者非常喜欢此类作品。一方面,对于原子弹的使用是否是正义的,一直都是争议的焦点。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是如何来表现原子弹对人们摧残性的伤害,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同样的,很多对战后日本社会现状描述的作品,也受到了西方社会的重视。

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有大冈升平的《野火》及其同名电影、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原民喜的《夏之花》,电影有黑泽明的《酩酊天使》、今村昌平的《黑雨》。

第二类,就是探讨传统价值观和新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把人性的冲突放置在传统故事的背景下,而这类对人性深层次思考的作品往往是西方学者喜爱的类型。这些作品中往往描绘了很多日本传统元素,西化社会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说是直接从这些作品中获取的。

比如川端康成的《雪国》、太宰治的《斜阳》。直观视觉上,最著名的一定是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和黑泽明的《罗生门》。

放几张《雨月物语》的剧照,沟口健二把美展现到了极致。(还是去看电影吧,图真的表现不出来)

好莱坞在选择东方文化背景上,为什么更偏重于日本?

好莱坞在选择东方文化背景上,为什么更偏重于日本?

这种含蓄的美是日本留给很多西方人的印象。总结一下吧,为什么好莱坞偏重日本?因为日本留给好莱坞更多更直观更详细的印象,尽管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好莱坞中看到更多更准确的中国文化背景?当然是中国文化更多地“走出去”,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应该就是文学和电影了。

不过,看看现在中国的文学和电影,哎.....

(文章来源:知乎作者:谢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