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人被拒绝后都会不高兴,孩子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哭是自然的。很多人说,孩子小不懂事,让下又能怎么样。

近日有一则视频,引起了很多人围观。一位妈妈带孩子在烟台长岛旅游,因孩子拿了一块石头,遭到工作人员提醒,这位妈妈不满发飙。

工作人员一直在耐心劝导,但这位妈妈依然不依不饶:

围观视频的网友都表示不赞同妈妈的行为,有不少人这样评论:

评论虽犀利,却说得在理。任何时候,孩子的眼泪都不能成为破坏规则和秩序的理由。可以理解这位妈妈哄孩子、爱孩子的心情,但不赞同用没有分寸的方式爱孩子。

说是爱,还不是在毁掉孩子的是非观念。

如果分析下这爱的背后,就会细思极恐:

用没有分寸的爱,换得孩子一时高兴,这代价有点高。

这不是跟孩子斤斤计较的问题,规矩就是规矩,不会因为孩子的年龄改变。

01

当父母后最见不得孩子委屈,他们的眼泪像有某种催化作用,能把我们变的柔软。所以很多时候,为了满足孩子,我们可以放下原则和颜面。哪怕那件事,明知道是不对的。

不懂得拒绝孩子,舍不得对孩子说不,是很多人正在面临的养育问题。

遇到过这样一幕,一群大人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在玩球,这时另一个孩子想要加入。可惜这个孩子还小,捡到球后不会踢回去,自己抱着就不撒手了。

都是些不到六岁的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东西被霸占难免心急。有个男孩大概是球的主人,跑过来要球,那孩子却死命抱着不给。

孩子妈妈怕男孩上手抢,马上凑过去跟他商量:“你给弟弟玩一会呗,他很快还你”。“不要,球是我的!”男孩说完就要去抢球,却被孩子妈妈拦住了。这时男孩急的哭了。男孩奶奶听到孙子哭声,也过来了。

孩子都是自家的宝。男孩奶奶听到孙子哭诉肯定生气了,二话不说把球抢了回来。这个行为惹怒了那个妈妈,两人吵了起来。

确实那孩子哇哇哭,脸都涨红了。可是又能怎样呢,球是人家的,拿回去光明正大。只能说孩子的妈妈没有控制好局面。

如果她在男孩第一次抢球时妥善处理,好好跟孩子解释把球还回去,或者跟男孩商量好,事情也不会弄的这么难堪,孩子也不会被吓的大哭。

02

学会拒绝孩子,对孩子说不,看起来有点“残酷”,却能避免孩子很多不必要的哭闹。

前面两个故事,虽不一样,然而孩子背后的诉求却一样:想要某个东西。可这些东西并不能说给就给。一,景区明文提示不允许拿,二,不是自己的东西没被允许就不能玩。

你可能想问,拒绝孩子,可孩子哭怎么办呢?

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人被拒绝后都会不高兴,孩子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哭是自然的。但是呢,这时候我们最好不要被他们眼泪催化了,去自行脑补孩子多么多么委屈。孩子小不能明辨是非,闹的情绪是正常的,哭一会没什么大碍。

拿景区那个事情来说,低龄的孩子可以试试跟他这样说:

低龄孩子相信故事,他们很容易被故事打动。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我们总觉得孩子太小,跟他们说这些没用。

其实不然,孩子被拒绝后最需要一个合理解释。

只要你说到点了,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接受。相反,如果你只一句干巴巴的“不可以”,没有任何的解释,孩子才会跟你继续闹。

03

或许你还想问,如果孩子一直哭,压根听不进解释呢?

确实,孩子情绪来了右脑(情绪)占主导,左脑(理性)处于关闭状态。如果是孩子一直哭情绪很大,那就不要跟他理性对话,先安抚情绪,降低右脑的启动。

比如什么话都不要说,张开双臂抱着他。

绘本《再见,小坦克》里的故事就是如此。男孩天天跟爸爸在玩“寻宝比赛”途中,发现了一辆坦克。刚好天天家里没有坦克,他非常想要带回去,却被爸爸阻止了:“不是我们家的东西,我们不能拿回家”。天天骂爸爸是天底下最坏的爸爸,还哭得很伤心。爸爸只说了一句话:“哭吧,爸爸抱着你呢。”天天窝在爸爸怀里哭了很久才好起来。

或者共情孩子,表示对理解他的诉求。

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曾说:“在公众场合,当我们的孩子非要买玩具,大声哭闹时,我们要温和的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小声的说:“宝宝,你现在是不是不舒服呀?是不是很想要这个玩具?”,这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就被安抚下来了。”

知道为什么不?因为这两句话,是在帮助孩子控制情绪泛滥,回到理性思考。只有先做了这一步,孩子才能听得进你的解释。

04

很多人说,孩子小不懂事,让下又能怎么样。

原则性的事情,还真不能让。

要知道孩子的人格,在最初几年里成型,而筑建孩子人格的,正是一件件不足挂齿的小事。

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让他一哭闹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也是在帮助他建立一个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秩序观。

我们都知道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很难,有些是非观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与其让孩子几年后改陋习,不如从此刻开始,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

拒绝孩子,对孩子说不并不会委屈孩子,一味地的满足才会。因为你不可能永远都能够满足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