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苍山

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在漫长的社会生活、生产中,人们创造了适应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民风与民俗。民俗,是人类社会相沿的,积久而形成的社会风尚、礼仪、习俗等的合称。一般来说,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谓之“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称为“俗”。它综合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文化、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具有传承性、变异性、社会性和地方性等基本特征。

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民间风俗的观察和倡导。《尚书》中说:“天子巡守……以观民风俗。”《史记·乐书》中说:“博采风俗,协比音律。”《汉书·艺文志》说:“可以观风俗,知薄厚。”《荀子·乐论》中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世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是和合文化发源地,因此台州民俗文化打上了较为明显的“和合”烙印。这是尚未真正开发的处女地。

天台民俗作为中华风俗的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风俗基本相同的一面,例如内容形式上包括生产、生活、社会、信仰、游艺民俗和岁时习俗等,同样具备风俗四大基本特征。同时,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元素值得深入挖掘、弘扬、应用服务于经济文化各项建设。

天台山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天台山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三大源头之一。天台历史悠久,良风美俗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相当鲜明的硬气、灵气、和气以及礼仪交往、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

在天台各类习俗中,尤其以“和气”最为明显,天台民谚当中存在着大量劝人为善的谚语,例如:“吃亏人长长在”。笔者认为天台习俗中的和合元素体现,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

许银炜/摄

人与自然和谐

一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台州境内多山,土壤瘠薄,旧时常遭旱灾,农民们为祈求上苍降雨,创造了一整套求雨仪式,包括“请水”、“迎水”、“送水”三个步骤。民间总称为“取水”。每当日蚀、月蚀时,人们认为是天狗拖走了太阳、月亮,于是各自从家中拿出脸盆、铁锅、铁箱等物,赶到晒场等空旷之处,面朝天空,拼命敲击,高呼:“还光哎,月亮(太阳)菩萨。”在天台,农历七月初七前一晚,女子们将采来的七色鲜花散放在水盆里,然后在旁边陈列各种果品,对着天空焚香祷拜。

二是天台山作为佛宗道源之地,放生行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天地如同父母,世间万物皆是亲友。据史料记载,我国有史以来大规模放生活动源于天台山,始丰溪是世界上最早的放生池。早在1400多年前,智者大师入天台山后,因见天台山有一些百姓以捕鱼为业,渔网相连四百余里,不忍“彼此相害”,从而发动僧众信徒集资凑物赎买“簄梁”将始丰溪作放生池,后又上表陈宣帝,陈宣帝阅奏大喜,立即下旨:“自灵江入海口开始,直溯始丰溪,整个水系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在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一直影响至今。2014年,首届天台山放生节在安科村举行,国清讲寺、高明寺、华顶寺、桐柏宫等宗教界人士以及慈善功德会会员数百人参加了活动仪式,吸引了大量信众、居士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积极参与。当天共在始丰溪放生鲤鱼、鲫鱼、瓯江彩鲤、黄鳝等各种水生动物。民间传说,以前,天台宴席不吃鱼,用木鱼代替的风俗,就是起源于智者大师从国清讲寺门口,沿始丰溪建了几十个放生池,买鱼放生影响才有的。因此,放生风俗在天台非常盛行,一些外地的朝圣者来天台时,也带着鱼、龟类来放生,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因此,笔者建议在始丰溪或螺溪流域规划筹建“中华放生文化园”, 积极继承弘扬中华放生文化,让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更好地延续下去,培养市民、游客的仁爱之心。

三是天台作为山区,山林树木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人们主要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便在今天,山林树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依然很大,关系到子孙后代生活幸福与否。因此,在天台,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同时,在民间形成共识,保护山林树木便是积德行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山水景观,这些良好的民俗还是需要一直保持下去的。

人与社会和谐

自古以来,在天台一带,做善事成为了一种民间风尚习俗。热心公益和信仰宗教的善男信女积极参与造桥、铺路、筑坝、施药、修路廊等善举。民间故事传说,如“九龙造天台”反映了神帮助人的主题思想,“刘阮遇仙”反映了人神恋而不忘返回家的夫妻和合。活佛济公好打抱不平、扶危济困,求的是社会公正、开明。

在天台民间,还有十二月廿四不准讨债的习俗。这习俗是清朝一个姓戴的知县传下来的。戴知县在天台做了不少好事,这是其中的一件。这天规定不准讨债,是让穷苦家庭可以上街置办一些年货,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后来逐渐形成了长期遵从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和合是社会和合的基础。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喜事。天台百姓结婚大喜之日,有送洞房的风俗,亲朋好友送新郎、新娘进洞房后,大家每人喝一口“和气汤”,表示从今以后,全家大小和和睦睦过日子。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天台人也非常注重邻里关系。

旧时,天台的民间结社颇盛,除了以经济、文化为纽带,成员之间约定规则互帮互助,有福同享,有苦同当,这对缓解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天台民风淳朴,尚义气,本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宗旨。自民国以来,天台民间就成立了一些相互帮助的组织,如“弟兄会”“银钱会”“救火会”等。

身与心和谐

古人云:“头顶三尺有神明”。宗教信仰最能反映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归宿,天台民间宗教信仰的是三教互融、三教合一。三教互融、三教合一又体现为:天台宗寺院供奉的伽蓝菩萨为关羽,而佛教天台宗称其曾经拜谒智者大师。王乔被道家称右弼真人,治天台山桐柏,皈依三宝。九遮山亚父庙供奉的范增,人称“仙皇佛祖”,从名号看就是合三教于一身。另外,关羽也是儒释道同尊的历史人物。

至于民间小庵小庙供的神像,更往往是儒释道并存。天台民间春节期间的祭祖、拜坟岁、迎灶神等活动,其实都与三教有关。正如方山先生在《台州民俗》一文中所说:“在天台民间的许多习俗中,神、佛、道相互掺杂,大体上是在生产活动中崇奉各种保护神,日常生活中信佛求福,凶噩中请助于道,意在祈求平安,消灾免难,降祥纳吉。大多数岁时习俗中都有求神、礼佛、奉道的内容,并行而不悖。”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天台人淡泊名利,不比奢侈享受,追求内心和合、宁静。“隐修”之风在天台盛行,很多国内知名的艺术大师、高僧大德、商界名流一边隐居山水间,追求清新自然的生活,一边又乐于奉献,关心社会时事,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总之,天台和合民俗文化包罗万象,还体现在和合民居(四合院)、和合饮食(饺饼筒)、和合工艺(一根藤)等方方面面,这是天台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和合文化普及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缩影。

天台民俗文化中的和合元素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当前,我县“和合文化”建设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因此,加强和合文化与民俗文化关系的研究、保护、传承,丰富和合文化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一是加强和合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力度,为推动社会生活、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二是加强和合民俗文化的物化建设,如加快以和合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工艺品、艺术品的创作,进行衍生品开发,将和合民俗文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三是加强和合民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此外,随着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性缺失,我们要加强地域民俗文化教育,推动本地青少年民俗文化知识普及,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民俗文化读物,让后代知道天台本土民俗文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