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村民在温室里采摘西红柿

A02版

9月12日清晨,气温突降,阴雨绵绵,梨树县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50多栋瓜菜温室里,农民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摘着新鲜的蔬菜,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位于东北黑土带,农耕历史悠久,光温、降水条件适合蔬菜生产,蔬菜面积和产量位于全省县区前列。近年来,梨树县委、县政府紧盯需求侧、调整供给侧,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棚膜产业”已成为梨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巨大引擎。截至2017年末,梨树县温室大棚总量达到35000栋,面积4.3万亩。棚室瓜菜播种面积8万亩,年生产瓜菜41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从业农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改革开放40年,寻觅梨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迁历史发展成果,人们深刻感受到“棚膜产业”给梨树大地带来的沧桑巨变,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成方连片,一棵棵秧苗顺藤生长满目葱茏,梨树盛产的冬季果菜正在成为百姓餐桌的“放心菜”。

棚膜经济让人尝到甜头

今年赶上春旱和夏季高温,庄稼地里的豆角青黄不接。而在梨树镇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崔凤和家的日光温室内,却是别样场景:一棵棵豆角藤向上攀爬,一朵朵粉色的豆角花争相开放。“‘九月青’豆角可是我们梨树的特产,这种豆角没筋、软和、肉厚,跟猪肉一炖,没有人不爱的。昨天早上,大连一位客商就拉走了1000多斤。”崔凤和边摘豆角,边兴奋地跟我们攀谈,话里透着喜悦。“以前只能夏季结油豆角,现在有了大棚在梨树一年能种两季的‘九月青’豆角。由于打了时间差,它们的身价可不一般了。我家豆角批发价1.7元/斤,一个棚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销售至北京、哈尔滨等地的‘九月青豆角’至少能卖上批发价三四倍的价格。冬季北方蔬菜需求大,梨树‘九月青豆角’每斤往往能卖到十几块钱的好价格。”

梨树县的棚膜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少数有经验的农民在瓜果蔬菜生产中采用地膜覆盖,初见效益。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大棚温室种植,开始进行反季节生产,效益明显。农户建设棚室的积极性也大为高涨。

崔凤和是梨树县最早使用大棚种植蔬菜的农民之一。崔凤和的儿媳妇王辉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自家的蔬菜大棚非常简陋,一堵土墙、几根竹条、几块塑料布就算搭起一个大棚,因为自己家的蔬菜能提早上市,拉到镇里集市上销售供不应求。

“一麻袋豆角在集市上能卖200多元钱,蔬菜大棚一年纯利润就有五六千元,与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利润高出几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上世纪90年代初看到山东、辽宁的亲戚都建起蔬菜大棚,崔凤和家毅然决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在自己院里建起全村第一个木架蔬菜大棚。建一个50米长、10米宽的蔬菜大棚需要三四千元,当年镇里万元户都很稀少,这笔钱可谓巨款。当时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好好的苞米不种,为啥要种蔬菜?万一失败,不就倾家荡产了?准备看笑话。”然而出乎全村人的意料,崔凤和家的蔬菜大棚当年就收回了成本,这下成了轰动全村的大新闻。“我家通过发展棚膜经济,开上了大摩托,可别人家仍旧骑着自行车。”崔凤和说。从此全村农民纷纷效仿崔凤和家建设蔬菜大棚,走上棚膜经济致富路。

大胆创新做新时代农民

随着王家园子村蔬菜大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前来采购。然而市场需求增加,木架蔬菜大棚低矮、保暖性差、产量低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有了第一次“吃螃蟹”的经历,崔凤和家又开始琢磨改进种植技术,于是在1998年他家又投资8000多元,建起梨树县第一个铁制塑料大棚。“以前大棚低矮,很多菜农都得了腰椎间盘突出。铁制大棚举架3.45米,再也不用整天弯腰摘菜了。”崔凤和笑着说,当时很多村民担心,木棚干得好好的,万一换铁棚几年都收不回成本怎么办?

“年轻人就要有胆识,蔬菜大棚有前景,我家就认准了这条发家致富路。”王辉斩钉截铁地说,铁棚举架高、空间大,可以盖二层膜,采摘时间大大提前,当年返本,第二年就获得丰厚受益。此后,王家园子村村民纷纷建起新式大棚,蔬菜产量提高还带动了邻近村民就业增收。“有些农民特意来打工学技术,回家自己也发展期蔬菜大棚。”王辉笑着说,仅她家每年就要花一万多元钱雇人打工,靠自己根本干不过来。在崔凤和家这样的蔬菜种植大户带动下,如今喇嘛甸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

科技培训让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2005年以后,梨树县棚膜发展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梨树县常年对种植户进行科技培训,成立了园艺技术服务中心,组织园艺专家和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帮助农户搞好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及温度、湿度、光照的调控,保证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正常生长。

“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不光要有胆识,还要懂技术。”王辉就是梨树县园艺特产站新型农业农民培训第一批学员。王辉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她家的大棚出现过一次病虫害,因为不懂技术,全家人束手无策,大棚一年只卖出1000多块钱。“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喷点药病害就能治,因此说不懂技术,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王辉说,自从镇里有了农民学习班,她每三年就会参加一次,而且有时间还会主动去旁听。为了开阔眼界,王辉还经常到山东、辽宁等地进行考察。

“现在的政府多好啊!给农民创造优厚条件,免费去学习,这是我们当初想都不敢想的,让致富路越走越宽。”王辉感慨地说,现在村民们都买了轿车,住上了小楼,生活富裕,生产也越来越有干劲。目前全村已有大棚、温室2000栋,面积2700亩,棚室生产品种以菜豆、甜瓜、黄瓜、番茄等为主,年产棚室瓜菜2万吨,产值6000万元,棚室人均纯收入1.8万元。

打造棚膜经济2.0版本

时至今日,传统棚室瓜菜的效益比较优势在缩减,因此必须强化科技含量,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2016年,梨树县谋划引进并改良了辽宁的海城、西丰等地的土堆式日光温室技术。王家园子村投资400万元,兴建了高标准土堆式日光温室棚膜园区,园区面积56亩,建有温室21栋,开创了梨树冬季可生产果菜类蔬菜的历史。经过计算,新式大棚去掉成本后,每栋在短短三四个月的种植期内的收入达到4.2万元至5万元左右。对比之下,老式的蔬菜大棚每栋全年的收益也就在1.4万元至1.5万元左右。每栋温室2.5亩,一年生产周期纯收入14.75万元,当年收回建棚成本90%。整个园区21栋温室56亩,年产值383万元,纯收入314万元,平均每亩温室纯收入5.6万元。

2017年,该园区又扩建土堆式温室31栋,园区的土堆式温室总量达到了52栋。在种植黄瓜、菜豆的基础之上,增加辣椒、茄子等果菜品种,提升全县乃至四平市的果菜生产能力。

为继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发挥引导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梨树县陆续出台了《梨树县加快棚膜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方案》《梨树县发展棚膜经济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加大对棚室建设的补贴力度,农户对于概膜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为解决农户融资难等问题,梨树县还建立棚膜生产“政银担”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吸引和撬动信贷资金发展棚膜经济。县政府拿出1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资金,担保贷款放大数倍,重点支持膜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益,调动了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解决了农户建设棚膜园区资金短缺间。

在效益驱动下、政策的保障下、技术的引领下,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栋栋棚膜的高收益,激发了沉淀在农民心里多年的创业热情,“九月青”豆角、“红地球”葡萄、“金菊香”甜瓜等一批蔬菜瓜果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如今,梨树县又把目标定位在打造“南有寿光 北有梨树”这一新高度,由一季生产向四季创收迈进,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

新文化报·ZAKER吉林

记者 李德庆 文/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