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后,资本的落脚点回到以外卖、社区生鲜为主流量的配送平台。除了前面的跻身头部的专业跑腿平台,在资本愈难的如今,新进场的小跑腿企业似乎乏人问津,对于资本来说,拿钱给现有的几家头部企业跃迁服务远比孵化它们来的容易。

本月国内即时物流融资表现相对冷清,无论是从企业融资笔数,还是额度来看,都不及8月,共计4笔,总金额因有两家未透露,总估值在31.64亿元以上。

自从7月点我达拿着2.9亿美元和众包服务走进阿里巴巴,拉开资本落户的帷幕之后,随后的两个月包括闪送、UU跑腿、达达-京东到家等几家活跃着的企业均在这个夏天拿到了一笔资金,包括美团点评上市、饿了么拿到的阿里30亿市场巩固基金等,资本来到9月开始恢复平静。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拿到钱的企业花钱造内功、铺市场或将是主基调,因为拿到下一波投资者青睐的入场券只会越来越难。

从各家拿资的历史来看,融资时间一直较分散,集中于2018年的这个夏天,最主要原因还是即时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正在快速的催生规模,据国家邮政局最新统计数据,即时配送的同城速递领域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30%的增速,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但美团上市,饿了么、点我达投入阿里巴巴怀抱等,新零售概念的火爆,或许也是资本加码的助推器。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即时物流在9月反而火热起来,据掌链整理,本月拿到融资的即时配送平台共5家,融资额度也超过百亿人民币。在时间上稍显落后的海外即时物流市场已经开始穷追不舍,这是否会对即将入主海外的闪送、点我达等造成威胁?

国内资本暂缓,转投生活消费类本地配送企业

进入9月后,资本的落脚点回到以外卖、社区生鲜为主流量的配送平台。除了前面的跻身头部的专业跑腿平台,在资本愈难的如今,新进场的小跑腿企业似乎乏人问津,对于资本来说,拿钱给现有的几家头部企业跃迁服务远比孵化它们来的容易。所以,短期内资本的切入点还将在这些自带流量的生活消费类的本地服务物流平台。当然,即时物流平台讲究规模为王,市场铺得越开服务范围越大反而跑起来更快,要的钱也越多,所以我们猜测,下一波资本再入局不会很久远。

从9月整体情况来看,共4家同城配送企业拿到融资。搬运帮作为后起之秀的网约货车平台,2017年正式上线,如今已经开始盈利,算是行业的一匹黑马。如今也与快狗打车(前身58速运)、货拉拉开始竞争,此轮拿到的5600万将主要用于技术、市场和人才投入,投后估值达到3.5亿元。

当然,相比估值已经达到独角兽级别10亿美元的快狗打车,货拉拉由于历轮融资额度均不够高,暂时还未达到独角兽估值,但两者的体量之下,搬运帮的价值还远远不及。但网约货车领域,小到搬运日用品,大到车辆运输,都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价值,搬运帮或者更多的企业将持续争夺这一市场。

而另外两笔未透露金额的外卖配送企业均属于小而美的垂直平台,且在配送风格和供应链模式上极具创新风格。有得食是香港的团餐品牌Goforeat Tech旗下的外送平台,于今年3月上线,目前平台已经实现了从下单-支付-配送的全套交易闭环。其主要模式就是“每天一道菜”,然后做“精选+预定”的外卖服务。

不同于美团、饿了么为用户提供各式各样的餐饮选择,有得食只与第三方合作商每日为客户提供一种菜品,而预定需要提前一周,这样一方面可以精准确定用户口味和数量,继而用大数据规模采购、大大的减少供应链成本,这种做法也将人为因素降到较低。其配送方式也很特别,平台自营配送,固定区域、固定时间,固定6个取餐点,用户需先选择最接近自己的办公大楼,在上午11点前下单收获。

有得食这样的做法是尽可能降低了成本,但其实灵活性并不高,对于用户来说限制颇多。但在外卖普及度并不高的香港来说,据Euromonitor数据,香港餐饮业总收入约为650亿港元,而只有20亿港元的交易额来自外卖业务,也就是3%的占比,远不及内陆城市的10%,这样精准垂直的小而美外卖平台已然颇受欢迎,未来市场或大有潜力。有得食此轮的投资人是何伯权,乐百氏创始人,早前投资过喜茶。

(何伯权的投资履历:数据来源IT桔子)

另外还有一家杭州的披萨企业慕玛披萨,它主打的也是外卖配送服务。

2018年9月26日,“慕玛披萨”股东列表新入4名机构投资投资者,分别为广州绝了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君辰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湖州君上春秋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湖州君行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这四家投资机构里,广州绝了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绝了基金的投资实体,另外3家则是君上资本的投资实体。

从君上资本的16次投资历史来看,其主要关注早期B2B、交易平台,其中本地生活类投资金额最多,达到3.3亿元。

从慕玛披萨的这两次融资走向来看,资金或更多的用来打开市场。其铺店速度非常快,目前开业门店已达到200多家,每家店覆盖2-3公里的半径,为了保证披萨的配送效率,慕玛披萨早期从中央供应链到门店是一周送货一次,如今一天一次,减少囤货成本同时加大供应效率,而为了加快从门店到用户速度其不再采购原料而直接批量购买净菜净果。

此外,早期其配送主要是自己雇人,如今则开始合作第三方配送平台,也就是类似点我达等专业配送平台的机会。

(慕玛披萨融资历史:数据来源企查查)

另外,9月初每日优鲜拿到了由高盛资本、腾讯领头的4.5亿美元融资,腾讯一路孵化下的每日优鲜,走到如今,它已成为腾讯智慧零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每日优鲜三公里前置仓的配送体系,也是腾讯的聚焦点。如今头部生鲜电商企业,它们背后都是电商零售的格局之战。

(公开资料:典型垂直生鲜电商平台融资情况)

而在阿里腾讯京东之外,依然仍有一大批新的以社区为服务主体的生鲜电商平台正在崛起。

据观察,从8月底开始,包括“十荟团”、“呆萝卜”、 “食享会”、小美鲜生等全国各地的几十家社区生鲜平台纷纷拿到了融资,9月第三周几乎每天都有融资,有时一天连着多家拿到资本,且融资额度多家过亿。

社区模式受到资本追捧很好理解,在懒人经济模式已经开始渗透背景下,新零售先一步走近消费者,将三公里配送半径的服务内容开始整合发散出去。社区店显然能让消费者感觉更安全,而生鲜高频刚需普适,自带天然的大流量,第一个火起来也是必然。

国外融资势头很猛,国内即时物流企业出海技术或成敲门砖

9月,拿到融资的5家国外企业分别是印度的DailyNinja和WheelsEye,日本的Postmates,马拉西亚的Supplycart,英国的Deliveroo。除去被Uber收购的英国版“美团”Deliveroo,在地域分布上来看,其它企业更加集中在东南亚和东亚。而国内电商企业包括阿里、腾讯、京东辐射物流市场时也首选了这些国家。

据东南亚物流市场专家Ali Ridha Madihid于36氪发布的自撰文章来看,2018年,东南亚的物流体系只覆盖了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还未全方位的铺开。受限于零散破碎的交通地理环境,整个区域至今缺乏完整的物流体系,成为电商企业家们的痛,但该区域庞大的人口量与需求又是整个物流市场不得不拿下的红利机会。

所以,在长距物流需要更多精力和仓储铺垫的时候,短线服务直买直送的即时物流正在崛起。拿到投资的这五家即时配送企业,均属于超轻量短时间的配送服务平台,配送品类包括食品,日用品,办公用品等。而投资人也有我们较为熟悉的红杉资本、老虎基金和Uber等。或许是在国内即时配送企业经历发展热潮以后,巨头企业也已经分割完成,这些资本开始走向尚不饱和的国外寻找机会。

(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Deliveroo曾拿到一笔3.85亿美元的融资,当时的资产估值就已经超过20亿美元,可以说是欧洲资金最充足的初创企业之一。所以,意味着此次Uber对其的收购价格或需超过20亿美元。

对于Uber来说,Uber今年1月拿到日本软银的12.5亿美元投资,8月底再次拿到丰田汽车的5亿美元战略投资,凭借这几笔资金,Uber有意愿也有能力预计将于明年进行的IPO之前,在外卖市场上对竞争对手进行收购,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领先地位。

此外,最近两个月,多家美国的外卖送餐企业也都完成了融资。其中,由三个华裔创立DoorDash在8月融资2.5亿美元,它一直与Uber的外卖品牌Uber Eats两不相让,而6个月以前,它刚刚完成了一笔5.35亿美元的融资,领投方也是软银。软银软银一直在向全球各地的上市公司注入资金,最近刚刚收购了Uber 15%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它也多有涉及,除了国内淘心、考拉等,东南亚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生活服务平台grab也是其投资对象。

但包括DoorDash等国外即时配送平台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配送费较贵。以DoorDash为例,其一单配送费到1.99美元到5.99美元之间,也就是18元到54元之间,有时还要算上给配送员的小费。如果是单人点的话,这些费用加起来可能会占了整单金额的25%以上。在人力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技术提高配送效率或许也是国内即时配送平台出海的一个好的突破口。

相比传统快递物流全球布局打通国际供应链的必然走势,短线的即时配送平台出海或许依然会先选择人口红利较高的印度等,而在竞争当地具备先天优势的企业,国内企业出海抢夺国外市场只有靠相对领先的配送系统,DoorDash的快速起步靠的就是创始人们研发的智能分发配送系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