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着这些照片时,发现我们身边原来还存一些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东西。

因走访“鸟笼之乡”的清远禾云镇沙河未果,而促成这次沿着409、307县道而行的“乡村之旅”。

当赶到“鸟笼之乡”的沙河片区时已是中午时分,“天光墟”已不见影子。跟当地人打听后得知:每月的7、17、27日早上六七点,手艺人和买家才会集合在三岔路口的天光墟进行交易,到了上午的九点左右人流便散去。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鸟笼之乡

沙河鸟笼工艺为清新区禾云镇沙河片一带传统竹器编织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渐以家庭作坊为主,于九十年代成为当地一致富盛兴工艺产业,沙河田心村渐渐成为鸟笼村。

2018年,在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沙河鸟笼工艺”荣登入榜。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农耕、打鱼器具售卖店

只几百米沙河大街,与一般乡镇无异,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平日鲜见的用作传统农耕、打鱼的器具,一些店铺里仍然可觅。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滨江畔的沙河

沙河片区座落在滨江河畔,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此时的小镇显得十分宁静。

停留了片刻,唯带失望之情离开了沙河,漫无目的地驶进了僻静的409县道。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409县道乡村

这段曾经走过的道路——望军山观杜鹃。因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色,头顶是蓝的天,村前是大片微黄的稻田。呈现在眼前的田园秋色,瞬感豁然。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小梯田景色

县道是一条时而高底起伏而又曲折多湾的山路。从高处临下,不可自抑地被这片小型梯田的景色所吸引,停留拍摄。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新屋村

新屋村—条只有十来户人居住的小村庄。房子还是从上一代人中留存下来的,岁月斑驳的痕迹留在墙壁上。驻足在这些老房子前,被几只家犬吠斥;那么熟悉的情景。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纳凉的木条凳

村里纳凉的地方只用几根木条铺设。田园诗般表面之下的这座小村庄,隐约中弥漫出一股衰落的气息。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游击革命老村铁炉村

沿着依山曲折的山路继续行驶,路旁竖着“游击革命老村”的指示牌,铁炉村是怎样的村子?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铁炉村祠堂

村内寂静无人,也找不到关联的介绍资料,只有返回。它跟众多的革命老区一样,展现在眼前的现实——贫困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烧制瓷器窑的烟囱

走走停停间,已来到了与石坎镇(现龙颈镇)的交界处。

明末时期,石坎镇的陶瓷行业已经产生,至今已经有几百年发展历史。2004年,清远市石坎镇传统陶瓷行业,正式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及赞许,并获得“清远瓷乡石坎镇“美称,“广东传统电瓷之乡”美称。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烧制瓷器的窑

历史总在前行,某些的传统行业已遭毁灭。这些小作坊式的烧瓷窑也渐渐地转作为家电行业烧制隔热的瓷器。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烧窑内部环境

据介绍:“这种小作坊近年的坊经营状况甚不理想,为节省成本,有的窑主也兼做烧窑工。”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烧窑工的工作环境

烧窑工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闷热暗黑,工人们此刻忙于将烧制好的瓷制品搬往窑外。

曾经那么受人追捧,如今早已风光不再。" 清远瓷乡石坎镇"这件华丽的外衣脱落得如此神速。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石坎片区

傍晚时分到了清新区的石坎,2004年撤销石坎镇,设立新的龙颈镇,原清新县石坎镇的区域为石坎片区的行政区域。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石坎片区

石坎镇片区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区,中部是中低山区,但南部却以平原为主。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石坎片区

这片膏腴之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大片绿色的稻田逐渐披上金黄色,劳作者正盼着丰收时刻的到来。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望军山远景

作为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石坎拥有的旅游资源不多,远处的望军山是清远市清新县第二高峰,海拔约为988米,每年3、4月份山上的野杜鹃花便会盛开。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石坎螺地

驶出石坎,沿着307县道往龙颈镇方向行驶。桥下流过清澈的山涧水,远处飘着被落霞染了色的彩云。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螺地峡谷

由于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受地表水的冲刷下蚀,这儿形成了一条狭长9公里的峡谷区。

进入峡谷时天已渐暗,只好留待下次进行探索。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滨江龙颈镇段

流至龙颈镇时滨江水流开始变得湍急,水土的流失导致河床淤积严重,已不能用作航运。

展现现实,不乏田园诗般景色之行

暮色中的堤岸

暮色中的天空一片红色云霭,映照在水面上,河堤上老态龙钟的古树慢慢地被浓暮掩盖,旷野渐变苍茫。

永不满足的旅程在夜幕下结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