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武帝刘彻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西汉的第七个皇帝,16岁就登基为帝,在位长达54年,他登基后,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而最具争议,目前仍待定的“千古一帝”有两位,一位是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一位是大清天子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千古一帝"是对皇帝的最高评价,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共走出了408个皇帝,而真正能称得上“千古一帝”且毫无争议的皇帝只有一位,就是秦始皇。而最具争议,目前仍待定的“千古一帝”有两位,一位是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一位是大清天子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汉武与康熙:备受争议的两位千古一帝,一位被高估,一位被质疑

被高估的皇帝——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西汉的第七个皇帝,16岁就登基为帝,在位长达54年,他登基后,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大兴儒学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征伐匈奴,使国家更加统一;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可见,汉武帝是一位政绩颇丰的皇帝。但因此就说他是“千古一帝”似乎有点过于高估他的功绩了。

汉武与康熙:备受争议的两位千古一帝,一位被高估,一位被质疑

首先,汉武帝通过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但对百姓来讲却有奴化思想的嫌疑,具有一定消极的意味。

其次,说汉武帝彻底征服匈奴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实际上,汉武帝只是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并没彻底消灭匈奴。而且汉武帝打击匈奴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特别是汉武帝晚期,不顾国立亏空,依然穷兵黩武,曾数次在对匈奴的行动中失败,另外,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失去了大量人口,汉朝最初有5000万人口,后来仅剩下不足2500万,也就是说,汉武帝用了2000多万人口去对付匈奴几十万人口,最后也没能彻底的消灭匈奴,可见这代价是巨大的。

汉武与康熙:备受争议的两位千古一帝,一位被高估,一位被质疑

再次,汉武帝连年发动战争,四处征战,使得国力损耗严重,财政赤字大增,只能靠税收来填补亏空,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最后,汉武帝听信谣言,在巫蛊之祸中误杀太子刘据,造成汉武朝最大的冤案。此外,汉武帝还十分迷信,为了长生不老,四处求仙问药,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若不是他最后幡然醒悟,下“罪己诏”,公开认错,他的大汉帝国都有可能不保。

综上所述,汉武帝还不能称其为“千古一帝”,最多可称为一代明君。

汉武与康熙:备受争议的两位千古一帝,一位被高估,一位被质疑

被质疑的皇帝——康熙帝

康熙帝是大清的第四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2年之久。很多影视剧作品将康熙帝塑造成了一个趋近完美的皇帝。还有不少学者称其为“一代圣主”、“千古明君”,甚至“千古一帝”。但是康熙帝真的能担当起“千古一帝”这个美誉吗?很多人对此心存质疑。

汉武与康熙:备受争议的两位千古一帝,一位被高估,一位被质疑

康熙帝一生中最可圈可点的功绩有: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制沙俄侵略、打败准噶尔汗国等。可是,当我们细细分析这些功绩时,不难发现其中不乏功与过并存的情况。

比如,智擒鳌拜,虽然说鳌拜权倾朝野,对康熙帝造成的了极大的威胁,但鳌拜并没有篡位的实质性举动,说白了他并非是反臣,顶多算是个奸臣,所以,康熙帝捉拿鳌拜,也并不算什么多大的功绩。

汉武与康熙:备受争议的两位千古一帝,一位被高估,一位被质疑

再比如,在评定三番一事上,康熙帝当时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财力物力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另外,在平三藩的过程中,清兵曾对当地的百姓进行了无情的大屠杀,而康熙帝却任由其为,并未以阻止,实在有失明君的贤德。

再比如,他对沿海地区所实行的“迁界”政策,虽然对满清统一全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对中国沿海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恶性影响,开始了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

所以说,康熙帝与“千古一帝”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