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赢创会社群直播系列课程「赢创说」第07期开讲。每月一期的社群直播线上课程「赢创说」,定期分享细分行业中的企业升级案例、创业实战方法论、行业趋势剖析等内容。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同程旅游组织与人才发展总监邓尚志老师,为大家带来《企业变革下的组织发展与管控》。

以下为课程干货,经赢创会&「赢创说」小编整理:

导师:邓尚志

各位赢创会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同程旅游组织与人才发展总监邓尚志。今天为大家分享《企业变革下的组织发展与管控》。

今天课程中的主要四个方面:

第一,组织发展的5个阶段。

第二,不同组织类型的架构设计。

第三,同程旅游到同程艺龙的几次组织变革实践。

第四,多年经验感悟与心得分享。

—— 01 ——

组织发展

管理者普遍认为,组织像任何有机体一样存在一个生命周期。1972年,格林纳提出了组织成长发展的五个阶段模型,他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需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

上图中,横坐标是组织的年龄,越靠左组织越年轻,纵坐标代表的是组织的规模,越往上规模越大。

第一阶段,称之为创业阶段。创业者怀揣着梦想和信念,召集了一帮有梦的伙伴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个阶段的组织架构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结构”

这个阶段,公司只有一个声音,团队也非常的有冲劲和战斗力。老板和员工每天24小时都在一起,在不断地试错和创作中寻找空间和价值。

第二阶段,聚合阶段。在创业期一两年之后,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和成熟,开始有了用户和营收,需要招聘新的伙伴的加入。

作为创业者,慢慢的发现新同事的不断加入,让你的想法和命令传递有了衰减,你会发现,公司需要成立一个个的部门,销售的叫销售部,服务的叫客服部,还有一个综合管理部,包含招聘薪酬、行政这些琐碎的职能等等。

当开始有了制度和规则,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聚合阶段,对组织架构称之为“职能型结构”。内部管理也开始逐渐走上了标准化和流程化。

第三阶段,规范化阶段。两三年后,产品线从一个变成多个,规模也从几十人、几百人变成了近千人。原有的职能结构已经无法支撑业务的正常运转,那么流程越来越长,响应的速度也越来越慢。

员工的满意度和感受中会逐渐增多吐槽的声音,这个阶段,作为老板开始力不从心、有心无力。这时的组织结构会变成“分权式结构”,老板需要授权给各个事业部的老大(负责人)。

同时,一些内部的管理系统随之而生,比如说OV(通用数据表格模)、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等这些工具,职能内部开始做一些开发并利用了。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再往后看,两年或者一年半的时间,各个事业部都做得很大了,每个产品线都跑到了上层,变成熟并有了稳定的用户、稳定的现金流。

公司规模从近千人到两三千人,因为市场在变、用户群在变、产品在变,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维持企业的增长,所有产品和服务都需要去做创新升级,继续做大做强。

往往这时,老板会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各个BG(业务组、事业群)的共性模块抽调出来,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比如像研发中心。

这时企业需要把各个BG(业务组)做成面,例如所有的研发人员放在一起,成立研发中心,在产品研发上做一些创新,市场中心在产品品牌以及市场投放上做统一的规则,客服中心,需要去创建我们的品牌和口碑,我们需要在这个阶段去统一一个标准的服务流程,组织就随之而生。

那么,企业结构为“大部门结构”,随之而来的就是跨BG(业务组)的协调和资源调度出现的障碍,内部信息在扭转方面也需要更加的公开和透明。

第五阶段,再发展或衰退阶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过了两三年后,新业务孵化成功,但业务属性与过去的产品类型有了较大的区分。

比如,以前是做房地产的,现在想尝试下新零售,那你会发现房地产的业态跟新零售的业态是无法在一个体系上共存。

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拆分。让其独立发展对其提供战略指导和财务管控,对原有的组织来讲,它就已经步入了“集团化管控”阶段,但对新业务的组织来讲,他又回到了“企业家结构”,正好它是一个轮回。

组织总是从混沌重回混沌。

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组织演进、业务阶段去看。从业务的混沌初开到新业务、新流程、孵化组织开始形成,再到业务跑通,有了营收利润,组织开始形成规则,然后利润增大、团队信心爆棚、组织管控规则细化,那么增长受限、流程太多、组织逐渐僵化及低效等等,企业也将重新回到混沌。

—— 02 ——

组织类型

组织架构,通常有7个常见的组织架构类型。

第一种,是直线型架构。架构看起来非常的简单,汇报线也很清晰,是初创型团队中比较常见的。

优势,就是内部关系单一、老板的命令单一、组织灵活,随着市场的调整,变化速度也很快。当然,这种简单的架构背后也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一言堂,就是自我为中心,我说了算。然后每天都忙的要死,产品需求需确认、员工需要面试、合作付款也需要你确认等等。

我们作为创始人、作为老板,其实是一个超负荷的运转,同时下面的各个员工都是单线汇报,员工与员工之间也缺乏自我协调。

第二种,职能型。是直线型基础上的升级版,以专业职能做切割,设计、研发、客服等各自独立,老板只用去管理几个部门的负责人,比较省心。

各个专业职能在专业化和技能深度上得到提升,团队间相互磨合交流,员工也变得更加专业,一般中小型企业比较适用,但是产品的单元不宜过多。

它的弊端就是老板与客户间的链条变长了,也就是作为决策者与用户之间的信息流程变长,反应会变慢,同时决策堆积,需要跨部门协调,沟通效率较之前降低。

第三种,事业部制。它适用于多种产品的大型组织,一般组织规模在千人左右,各个事业部独立运作,适应环境变化,根据地域、客户群体、产品群体的不同来做业务拆分。

弊端就是专业深度欠缺,跨BG(业务组、事业群)的协同效率低下,如果公司或老板想做一些孵化、创新或整合,就会比较难。因为这种架构是分权型,权力跟资源下沉到各个BG(业务组、事业群)。

第四种,矩阵制。这种架构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事业部制”的问题,将各个BG(业务组、事业群)的共性职能做了一个整合,在资源共享、适应变化、只能专业化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它的弊端就是部分职能需要双线汇报,那么对员工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要求非常的高,同时需要去频繁的开会,解决一些业务中出现的冲突,容易出现权利灰度。这种架构比较适合多产品、多业务,中等规模的企业。

第五种,流程型。这种架构比较多的出现在产品复杂程度较高的组织里,它分成产品一部、产品二部、产品三部,每一个部门的职能均包含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客户服务。

常见的像咨询服务、广告传媒这些ToB的企业,还有一些技术复杂程度比较高的,像珠宝首饰、精密机器的生产等。

它的优势是顺应客户的需求,以服务为导向,目标高度统一,组织内的员工分工清晰,合作相对比较顺畅。出现的问题是确定核心业务流程需要消耗时间,因为部门的两个链条都是归生产一部去管理,那怎样去确认、怎样修改等这个部分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去check,然后配套的职能系统需要去做变革。

这对传统管理者来说,适应难度比较大,因为他要去放弃权力,更多的不是去管过程而是结果。这个部分,对管理者的要求和能力的诉求是非常高的。

第六种,网状型。其实这是流程型的变种,它将流程型的组织发扬光大,大规模的去应用,配套对应的机制、规则和流程。

它的优势就是目标清晰、决策效率高、信息传递快、整体的运作成本比较低。虽然好处很多,但大部分企业的运用,还只是小规模的打样。

主要原因是网状性的这种组织,对员工的自律和自驱要求很高,实际执行会容易变样,较高的灵活性对配套的规则和流程冲击比较大。

第七种,平台型。顾名思义,也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和流程支持,让一个个业务在平台上去生长和发展。

像大家所熟悉的BAT、小米、阿里的天猫、淘宝等,它其实都是类似于平台型的组织,大致可分为前台、中台、后台。

前台是各个产品的项目,中台去匹配公共职能,比如人力、行政、财务、研发、数据,这都是支撑各个业务去正常展开的公共的职能部门。后台,可以理解为机制、流程、规则的设计,会有法务、风险管控、资源调度、公共资源的一些维护,包括信息化的系统。

平台型的组织,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生态型的组织。

—— 03 ——

案例分享

我分享的职能案例,是从我进入同程旅游这个组织之后的一些发展过程。

2015年,当时公司的组织架构是事业部架构,各个业务的BG(业务组、事业群)独立发展。在这种高度授权的机制保证下,业务高速发展。经过了长时间的组织诊断和架构梳理之后,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人力冗余、内耗严重。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跨BG(业务组、事业群)的协调难度比较大,CEO的管控力度在衰减。

因为高度自治,所以很多时候,CEO的想法不一定能够让有关部门认可且执行到位。所以对老板来讲,他的控制危机开始出现。人员冗余也会导致组织架构的层级变多,当时,我们在进行梳理的时候,发现一个BG(业务组、事业群)的组织层级已经到了11层。

针对以上的两个大问题,我们就开始去做一些针对性的调整。

首先,我们就要去做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再造。那什么样的组织架构是合理的?我们就需要去根据业务流程设置它的架构,当时我们用的是“单体组织设计七步法”,也就是整个组织设计分为7个步骤:

1、架构战略分析;

2、战略核心能力分析;

3、设定管理层次与幅度;

4、职能分解;

5、部门设置;

6、权责匹配;

7、岗位设置。

在业务流程梳理中,其实用了“业务价值链分析”这个工具。专业解释就是企业未来一系列输入转换和输出活动的训练集合。通俗解释就是,业务价值链分为核心流程和支持流程,这个流程的终点就是利润和客户。因为用于商业活动,它核心的价值就是为了创造价值或者创造赚钱。

至此,我们完成了人事权、财务权的管控,架构层级也从最多的11层调整到了8层,组织命名也做了一些规范。

不同的阶段,当组织架构解决前一个问题之后,总归在一段之间之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2017年,我们将原有的“事业部架构”逐步的向“矩阵制架构”去调整,那么借着公司的业务分拆,然后持续的推动组织变革。我们将组织层级减少到了6层,重新去构建职业发展体系,并且将干部的职级去关联组织层级的范围。

层级的多少,与信息传递的衰减力度是有些关系的,也就是很多企业在追求的所谓的扁平化的组织。所以,我建议一般的组织在设置的时候,三到四级为最佳,要把权势感和控制性结合起来,当然也要看组织不同的特殊性和老板的一些想法。

2018年,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为了在新产品、新业务、创新孵化上有一些突破,那么业务BG(业务组、事业群)对临时性的组织、孵化组织有了较多的诉求。

所以我们在部分BG(业务组、事业群)里去尝试协助推动临时性组织,比如跨BG(业务组、事业群)的虚拟组织的搭建,助力BG(业务组、事业群)去做跨组织的资源调拨、信息共享,打破部门墙,让一些跨部门的整合和标准的这种输出,能够做的更好。

因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组织结构的扩大和能力的改变,组织结构也需要去相应的变革,来适应组织的发展。

心得感悟

从组织架构,然后到组织管控给大家四点感悟:

第一,任何组织结构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没有完美的,只有匹配当前阶段的。

第二,组织架构应该顺应业务流程变化而变化,助力业务发展才是核心。

第三,组织结构的本质是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

第四,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关系的划分。

对于组织架构,我深刻的觉察到一个组织如何架构,对这整个组织的走向和组织内“人”的积极主动性的调动,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业务在变,人也在变,环境也在变。组织,也正在发生着改变。我们的组织永远在形成的过程中,万物不息、万物不止。

赢创会介绍

赢创会是一个只服务于创始人的创业商圈。整合「赢在中国」十二年来的创业优质资源,联合全国顶级投资人、企业家、细分行业创业先锋共同发起,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用社群经济传承商业领袖精神,帮助创业者深度链接人脉与资源,打造创业闭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赢创会致力于提供一个有温度的“创始人之家”,让我们为了赢在未来一起努力。

《赢创会》招募进行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