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剛橛最早出現於古印度,開始時就是當匕首用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更多地被用在了宗教祭祀上,但也是作爲除魔武器使用,所以英文中很直接的將其翻譯爲“Ritual Dagger”。修法時在壇場的四角樹立,意思是使道場範圍內堅固如金剛,各種魔障不能來危害。

金剛橛最早出現於古印度,開始時就是當匕首用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更多地被用在了宗教祭祀上,但也是作爲除魔武器使用,所以英文中很直接的將其翻譯爲“Ritual Dagger”。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一些冷兵器相冊中總能看到它,但是不少人對它的作用還是有異議,所以小冷君還是在這裏解釋一下吧。

金剛橛(梵文:vajvakilaka),譯音爲伐折羅枳羅迦,爲立於修法壇四隅的小柱,又稱四方橛、四橛。大的金剛橛通長29釐米、直徑5.2釐米,小的金剛撅通長18釐米、直徑4釐米。金剛橛原是兵器,後來被藏傳佛教吸收爲法器,有銅、銀、木、象牙等各種材料製成,外形上大同小異,都是有一尖刃頭,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裝飾不同。

有的手柄是佛頭;也有的是觀音菩薩像,頭戴五骼髏冠,最上端又有馬頭。它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修法時在壇場的四角樹立,意思是使道場範圍內堅固如金剛,各種魔障不能來危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