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热门话题,恐怕就是关于“张衡的地动仪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一事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件宝物遭受如此大的“灾害”呢?

其实这说起来,也算不上什么灾害,就是因为它“不够真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地动仪,其实多半来自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面关于地动仪的描述。其中《后汉书·张衡传》是这样描述的: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其实说直白一点,就是这地动仪能准确的检测到某个地方发生的地震。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那么这龙珠就会掉落到对应的蟾蜍口中,以表示发生地震的具体方位。地动仪的发明实际上和张衡所处的时代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因为在东汉时期,地震较为频繁,张衡本身也对地震有着亲身体验,所以发明这东西除了自身的本领学识以外,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除了地动仪,司南也该从教科书删除?这两件“宝物”经历了什么?

地动仪

地动仪的全名叫“风动地动仪”,是张衡于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发明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但是这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地动仪并没有传下来,只是留下了一百多字的文字的描述而已。实际上呢?并没有一个人真正的见过这东西。我们知道的只是关于这地动仪的一百多字的描述,都不知道它的功能到底有没有书上说的这么神。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地动仪又是怎样出来的呢?

原来它是现代人“仿造”出来的,其中有个人就曾对它进行过仿造。在2011年的时候,由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黄佑军完成了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他还为此提出专利申请。其中专利的名称为:“带八条甬道固定都柱和推力板机关的张衡候风地动仪”。

而后来的“地动仪原理”考证上又有一个人出现。他就是“王振铎”,他所提出的“王振铎模型”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但是所制造出来地动仪也只是一个模型,里面也是无法运作。

除了地动仪,司南也该从教科书删除?这两件“宝物”经历了什么?

地动仪

2017年秋天,这个地动仪被投入使用的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现在书上关于张衡和风动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因为有消息称,张衡的地动仪是1951年复原出来的模型,内部结构缺乏合理性,所以那九颗珠子无法“吐”出来,所以这地动仪近几年来还饱受争议。

上海交大的一历史教授说:“司南也应该删除”。为何呢?因为这司南也是仿造的,其本身是无法转动的(磁场不够大);换句话说我们知道的司南是古书中描述的司南,现在却无法做到的。

而我认为,删除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所理解的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可以看得见的,实际上也是真正古代的东西,而不是后人的仿制品。当然了,仿制品用来观赏,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和这一件产物的特点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进入教材的东西应该是实际存在的。

除了地动仪,司南也该从教科书删除?这两件“宝物”经历了什么?

地动仪(参观)

但不论是否删除,似乎都不影响地动仪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更加不影响他的发明人张衡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