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西北“铁三角”的各自特点来说,李云龙狠、丁伟准、孔捷稳,平安县城一战,三人的指挥特色才算是同台竞技了一回,其他战例不足以作为三人对比的参考。李云龙围攻县城不设主次攻击方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蛮干,其实不然,八路军当时的火力并不足以轻易攻取日军守备的县城,但好就好在独立团兵力接近了万人,但这也是唯一的优势。守卫平安县城的日军以山本特工队为主,另有少量日军保安部队和一些伪军,如果开始就设立主攻方向,则日军可以山本特工队为应急分队实施机动防御,一旦打成了添油战术,就给了日军以空间换时间的机会,势必对阻援部队造成巨大压力,之所以不分重点,全线出击,就是要逼山本分兵据守,让特工队无法发挥机动作战优势,由于城内兵员素质差距十分明显,每消耗一个特工队员就会明显降低一些守军的战斗力,此外,李云龙战术嗅觉敏锐,敢于冒险(这一点颇具粟裕特色),任何一路实现突破,李云龙就能把握时机变阵,主攻方向自然明了,这就是个典型的木桶原理,逼着日军锯断长板来补短板。这是一个在最短时间拿下平安县城的最优策略。孔杰新二团的阻击时,掌握了日军并不恋战这个情况,认定日军很可能采用“壁虎断尾”的方法来保障主力前进,所以新二团采取了“褪猪毛”的战术,贴上去纠缠,扯掉一块是一块,虽然成功地拖延了日军增援部队,自损也不会太小。丁伟的大局观是三人之中最好的,采取层层设防,机动阻击,伏击和骚扰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较大的正面和纵深布局,既避免了顶着硬拼,又达到了迟滞日军援兵的效果(看起来很像林彪的手段)。三人如果一同入朝作战,恐怕各不相同,李云龙脑子活,但由于文化不高,为人比较轻狂,胆子又大,刚开始就有可能要吃大亏,但必然也会在短时间内做出调整(只要美军给了这个机会)。孔捷中规中矩,比较稳重,对未知对手相对比较谨慎,即便吃亏,也不会很大,但却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新的战场环境和作战对手。丁伟善于分析,入朝之前应该会是三人之中最用功的一个,也将会是三人之中最先适应朝鲜战场的一个,在风格上也相对属于攻防兼备的类型。此三人一旦适应了与美军作战,各有合适的战场,李云龙适合穿插三所里,孔捷适合防守上甘岭,丁伟适合仁川反登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