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

1

昨天我回到家,看到了一本小册子,上海市要推行垃圾分类了。

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事情!垃圾分类便于回收再利用,对环保有帮助。

但是当我翻看册子一看,马上有了第二个感觉,晕!

因为把垃圾分为了四类,有危害的、可回收的、湿垃圾和干垃圾,直接把我绕晕了,看不懂。

换作是你,能看得明白吗?

理论上,湿垃圾和干垃圾已经是全集了,可是旁边居然还有“可回收的”和“有危害的”两个选项,那么市民在判断的时候,就一定会蒙圈。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是市民,在丢垃圾的时候,需要先判断手上的垃圾是湿的还是干的,正准备往里丢呢,突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可回收的”,而可回收对应的应该是不可回收,但仔细一看,又没有“不可回收”这一类,反倒是旁边还有一个“有危害的”,那么请问,你的垃圾应该丢到哪一个分类的垃圾箱里呢?

听起来是不是很晕,判断的逻辑这么复杂,思考的路径这么长,我自己也觉得很晕。

这就涉及到我们分类时的一个重要方法:MECE法则。

MECE法则的全称就是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可以称为“不重复,不遗漏”。

回到垃圾分类的例子,湿垃圾也有可能是可回收的垃圾,这就违反了“不重复”的原则;有“可回收”却没有“不可回收”,这就违反了“不遗漏”的原则。

没有遵循MECE法则,所以给市民增加了巨大的认知负担。

这就是生活中的商业逻辑。

2

我知道,上海市政府这么分类,肯定有其自己的逻辑。

比如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可能是因为脱干和不脱干的成本不同;分拣“有危害的”垃圾,可以更方便地单独处理;筛选出“可回收垃圾”就能发挥其利用价值。

可为什么没有一个叫“其他”的分类?因为如果有“其他”的选项,估计大家就会把全部垃圾都扔到“其他”里面,没有办法做分拣了。

之所以一定要这么分,是因为回收方便。不过为了图方便,造成了市民的认知负担,而且还在无形中又增加了一个更巨大的成本,教育成本。

教育市民,和市民们讲清楚什么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这件事情的难度太大了。上海这么多人,有的人接触的到,有的人接触不到。

如果不能对应市民们心里的可感知价值,不能使用心里已经认知的概念,来解释一件事情,那么就需要在市民心里建立一个新概念,这个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这就是为什么垃圾分拣常常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一代人被教育完,还要去教育下一代。

3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分类?

我斗胆给上海市政府提两个建议。

第一是统一标准。

过多的分类标准,不仅会平添市民的认知负担,还会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认知框架。

在网上有很多关于不同垃圾分类的图片,举几个例子:

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

这么多分类,粗略算来也有七八种,每个地方的标准还不同,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看完一脸懵,头很大。

我还算勉强读过三五年书,能记住三五种,可是要记住七八种,甚至十几种分类,这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因此统一的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垃圾分类应该只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则。

规则越简单,实施越容易,规则越复杂,实施越困难。

第二是适当采用激励的方法。

教育是一种方法,这是依靠人们的内在,意识和自觉。可是这方面比较难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是否可以适当采用激励的方法,利用外在,引导和利益,加快垃圾分类的推行呢?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我去芬兰的时候,就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

他们有专门的回收垃圾机器,颜值很高,长得就像银行里的取款机一样。

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

这是一个回收易拉罐和塑料瓶的机器。一个瓶子的回收价格是0.1欧元,而容量1升以上的塑料瓶,是0.4欧元,和中国一瓶1升的可乐几乎同价。

如果我们把在中国喝完的可乐罐,弄几个集装箱,运到芬兰回收,就可以高高兴兴拿着钱回来继续免费喝可乐了。

这当然是一个脑洞大开的玩笑,不过却说明可以用激励的方式促进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产品升级的机会,统一标准和适当激励,是我给上海市政府的两个建议。

4

想要做大事,必须先做好每一件小事,治大国如烹小鲜。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

所以要做好垃圾分类,是统一而不是分散,是激励而不是强制,是优化而不是推行,只有这样做,才能行。

- End -

看最近精彩内容☟

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

每天为你梳理商业逻辑

一分钟商业锦囊

每天1分钟,梳理商业逻辑。这是《1分钟商业锦囊》陪伴你的第019天,期待你的进步。

本期问题:用百度推广能卖课吗?

公众号“刘润”(runliu-pub)会话框里,回复关键词“锦囊”,查看刘润老师的解答,培养你的商业认知。

垃圾分类也藏着商业逻辑?你不一定能想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