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栋镇鹿颈村

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

没有奇山,没有秀水

却因邓演达而闻名

1895年,邓演达出生在鹿颈村,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如今,鹿颈村仍保留着邓演达的故居。那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由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仁于上世纪初所建造,乡人都称之为“新屋仔”。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岁月摧残的“新屋仔”已成老屋,岌岌可危,于1986年进行了一次大整修。“新屋仔”重修如故,是一座200多平米的四合平房,建筑为砖木结构,共六间两厅,白墙灰瓦,朱红色的大门,正门额上嵌“邓演达故居”五字。里面的布局也根据邓演达亲人的回忆进行了改动。故居的东侧兴建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邓演达陈列馆,现邓演达陈列馆及故居内基本陈列品达236件。陈列馆前宽阔的广场中央,是3米多高的的邓演达铜像,他身着戎装,含笑挺胸,英姿焕发,宛若当年心怀壮志、无畏无惧的邓演达。

1907年,孙中山领导惠州七女湖起义,使年仅12岁的邓演达受到了极大震撼。

1909年,邓演达报考广东陆军小学堂第四期就读,由于聪明好学,深得革命党人邓仲元器重,将其秘密吸收为同盟会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邓演达与学校同盟会会员一起,受命参加黄花岗起义,但未及执行命令,起义便告失败。10月,武昌起义爆发,邓演达随陆军小学学生参加了潮汕之役、宿州之役,并随广东北伐军向苏皖挺进。此后10年间,邓演达辗转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20年春参加了孙中山在南方建立的国民党武装力量援闽粤军第一师,从此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积极追随者。

1924年,国共合作。邓演达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孙中山拟委任他为教练部副主任,兼任学生总队队长。在学校里,邓演达与共产党人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密切合作,此后逐渐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核心人物和共产党的亲密战友。邓演达在军校的盛名和对国民党右派的批评,遭校长蒋介石猜忌和排挤。邓演达以革命大局为重,于1924年12月辞去军校职务,赴德国柏林求学。

孙中山病逝、廖仲恺遇刺后,国民党右派越发嚣张。邓演达忍痛放弃学业,1926年1月1日回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受命为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2月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改组筹备委员。3月,“中山舰事件”的爆发令国共合作破灭,邓演达挺身而出,与蒋介石斗争,遭软禁。蒋介石又以明升暗降的办法,改任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兼潮州分军校教育长,将他调离黄埔军校。1926年秋,身为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率军攻打武昌城,苦战40天,攻克武昌,取得北伐战争关键性的胜利。邓演达也因此一战成名,人称“攻城总司令”。

1927年2月,邓演达等人在武汉组成行动委员会,与搞分裂活动的蒋介石进行斗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缉邓演达。6月,邓演达辞职赴欧洲游历考察。

1930年5月,邓演达回到上海。8月9日召集各地代表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他一面策划军事倒蒋,一面主编《革命行动》半月刊,撰文揭露和抨击蒋介石集团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英租界愚园坊讲课,因叛徒陈敬斋出卖,被蒋介石逮捕,旋即解往南京。同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秘密杀害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年36岁。

这位从鹿颈村“新屋仔”走出来的民主革命政治家,一生都在为反独裁的民主革命奋斗,为民众谋取幸福生活披荆斩棘,虽然英年早逝,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令人不甚惋惜,但他的革命功勋会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他的英风浩气将一直传承下去,催人奋进。

来源:《发现城市之美——惠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