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皆知的“阴阳合同”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争议纷纷,其实在葡萄酒界,也有“阴阳”酒标,这些酒标也与税收有着紧密的联系。

葡萄酒“阳背标”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食品必须贴中文背标,而进口葡萄酒属于进口食品的一类,因此也必须贴上中文背标。

按《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葡萄酒在流通于市面前必须加贴中文标志,包括酒名称、配料清单、酒精度、制造者和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日期标识、贮藏条件、净含量和警示语等信息。

换句话说,真正从正规渠道进口并在市场流通的葡萄酒,都会贴有中文标签。经合法报关手续等正规渠道进口的葡萄酒,通过中国海关进关纳税后进入国内,获得进口检验检疫证书(卫生证),且具有商检检验合格证明的进口葡萄酒。

中文背标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葡萄酒的世界可谓纷繁复杂,全球的葡萄酒酒款数不胜数,主要的酿酒葡萄品种也有数百种,各大葡萄酒产国、产区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葡萄酒的风格、价格等也差别甚大。

这些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真的难以辨别,如果只有外文酒标的话,很多普通消费者更是束手无策。因此,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进口葡萄酒,维护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情权,酒瓶上的中文背标真的不可或缺。

葡萄酒“阴背标”

没有经过中国海关进关纳税、商检检验、没有中文背标信息等一系列经不明途径进入中国的不合法的葡萄酒。

这些葡萄酒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其存在的风险也比较高。有时候他们同时也是假货,商家的诚信度和经营的持续性无法得到保障,他们复杂的运输和仓储环节对葡萄酒的品质是一大威胁。此外,这些葡萄酒实质上是走私,已经触犯国家法律,一经查处,处罚较重。

奇葩的山寨货

山寨,通俗地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主要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受巨额利润的驱动,一些酒类批发市场、烟酒专卖店铤而走险,卖力推销,山寨货也层出不穷,山寨葡萄酒主要表现为伴名牌,如大名鼎鼎的“拉飞”。

假货的惯用伎俩

造假的人虽然厉害,但是只要了解假酒的惯用伎俩,也能识破。通常情况下,假酒的惯用伎俩可以归结为以下4种:

(1)原装酒瓶,原装葡萄酒,但是篡改酒标年份

这种假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贵且很难识别的假酒,因为其它都没变,只有年份被篡改过,即使是真正的葡萄酒专家也不一定能够鉴别出来,但这在中国并不常见

(2)原装酒瓶,原装酒标,但葡萄酒是重新灌装的

在中国南部城市,顶级葡萄酒酒瓶交易市场尤为活跃,曾有爆出一个拉菲古堡的酒瓶可以卖到500至1000元。这是因为制假贩在买到原装酒瓶后,可以往里面重新灌装其它葡萄酒,然后以高价卖出。

(3)假酒瓶,真酒标

由于酒标很容易从原装瓶上撕下来,而很多酒瓶,如侯伯王(Chateau Haut Brion)和罗曼尼.康帝(DRC)酒瓶瓶型独特,复制的话将花费大笔资金,因此很多制假贩都会使用假酒瓶。

(4)假酒瓶,假酒标,假软木塞和假酒帽

以澳洲某知名品牌为例,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假货,做工粗糙的特别多,一点都不走心,比如酒冒上凸起的logo,仿制的很多都不够立体、圆润。此种假酒在中国非常常见,也非常便宜,因此其假冒痕迹也很容易被发现。不少造假商因为缺乏葡萄酒常识会犯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如酒标信息错误,酒标的纸张缺乏质感和立体感,瓶封做工粗劣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