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够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以及模型图片。教材上的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其所采用“直立杆原理”后被指出有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此前,北京青年报记者曾向人教社求证,人教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

  据人教社的回应,张衡等人物都并未“消失”。关于张衡和地动仪的内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专门设置了“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介绍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张衡、祖冲之、毕昇、蔡伦等古代科技巨人及科技成就。其中,还专门讲述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指出其对科技的重大贡献,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教材中还设置相关栏目,介绍国际上用张衡、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环形山。

  近年来,王振铎所造的地动仪模型一直非议不断。科学教育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求真。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采用“悬垂摆”原理复原的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于2005年4月通过验收,专家观看演示模型。

  《温度》分享你身边的心动一刻。 冷暖与共 欢迎来稿 联系电邮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