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建立大明朝,很多人说是因为得益于谋士朱升献上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也因此享誉数百年。实际上这种说法很有可商榷之处,比如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就没有按照这个套路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起兵不久就登基称帝,然后再逐一消灭“十八路反王”等众多割据势力和竞争对手,与大多数开国皇帝的路子迥然不同。

唐朝一开国猛将被冤杀,留下一件兵器成了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

李渊和李世民在平定各路诸侯时,主要采用了两种手段。一是武力剿灭,如河北窦建德、汉王刘黑闼、洛阳王世充、定杨可汗刘武周等人,都在唐朝大军攻击下灰飞烟灭。另一种则是以高官厚禄招降拉拢,比起第一种手段来,这种办法显然要经济简便的多。瓦岗军李密、燕王高开道、燕郡王罗艺、吴王杜伏威、舒国公辅公祏等各路反王,最终都被李渊用这一招摆平,成为他的阶下之臣。

唐朝一开国猛将被冤杀,留下一件兵器成了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

不过,李渊这一手完全是个权宜之计,他内心对这些曾经称王称霸、割据一方的军阀们,根本没有一点信任之心。待到局面稳定后,他就开始用各种理由和手段,逐一除掉这些眼中钉肉中刺。唐朝初年的这几个降王,几乎清一色的都遭到无情的清洗。武德六年,舒国公辅公祏眼看自己处境危殆,不甘心引颈受戮,在丹阳悍然起兵造反,建立宋国,自称皇帝。

唐朝一开国猛将被冤杀,留下一件兵器成了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

因为辅公祏占据的地区是繁华富庶的江淮地区,是唐朝的财赋重地,李渊得知后非常重视,派遣河间王李孝恭、大将李靖、李勣等人带领大军南下讨伐辅公祏。在河间王李孝恭手下,有一个猛将名叫阚棱。阚棱原是吴王杜伏威的部下,于武德二年跟随杜伏威降唐,从此成为一名唐朝武将。

唐朝一开国猛将被冤杀,留下一件兵器成了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

阚棱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屡立战功。在这次征讨辅公祏叛乱过程中,阚棱又有上佳表现。辅公祏所占据的江淮一带,阚棱曾在此地征战多年,威名远扬。在丹阳城下,唐军与叛军展开一场大决战,阚棱一马当先冲到阵前,脱下头盔对叛军高喊:“汝曹不识我邪?何敢来与我战!”辅公祏的江淮军很多人都认识阚棱,一看他出面,“皆无斗志,或有拜者,由是遂败”。阚棱也因此在此战中立下首功。

唐朝一开国猛将被冤杀,留下一件兵器成了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

辅公祏兵败被擒后,对阚棱恨之入骨。唐朝审讯他时,他一口咬定阚棱与自己是同谋,所谓“贼咬一口入骨三分”,李渊本来就对阚棱等降将缺乏信任,竟然相信了辅公祏的鬼话,把阚棱撤职下狱,不久后处死,一代猛将就这样被冤杀。

唐朝一开国猛将被冤杀,留下一件兵器成了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

不过,阚棱虽死,他留下一件兵器,却成为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史书记载,阚棱“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刀,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阚棱的兵器与众不同,是一柄长杆大刀,全长一丈,刀身两面开刃,直刺横砍威力无比,在阵上每次一出手就能杀死好几个敌军,无一人能抵挡。

阚棱死后,这种威力极强的兵器在唐军得到迅速推广。一是因为陌刀的刀柄超长,是缺乏骑兵的唐军对付敌军骑兵冲击的利器,二是因为陌刀的刀身也很长,尖端锋利且两面开刃,杀伤范围极大,最适合在万马军中混战时使用。

到唐玄宗初期,陌刀已经开始在唐军中成建制装备部队,各个节度使大军中都建立起专职“陌刀队”,把陌刀集群使用,以发挥更大威力。在事关唐朝生死存亡的安史之乱中,陌刀曾经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挽救了唐朝。

唐朝一开国猛将被冤杀,留下一件兵器成了挽救唐朝的“定海神针”

公元757年九月十二,唐朝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带领重兵十五万,与安史叛军在长安场外的香积寺展开一场决战。这场战役是安史之乱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唐朝如能获胜则从此扭转战局,唐朝战败则会精锐尽失,再也没有抗衡叛军的资本,事关大唐存亡,意义十分重大。

一番鏖战后,双方胜负之势已经明朗化,叛军战斗力和兵力都要胜过唐军,唐军抵挡不住,大批士兵出现溃退和逃跑。危急关头,唐军中的陌刀队在名将李嗣业带领下,挺身而出发起反攻,“步卒二千以陌刀堵进,所向无前”,“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陌刀令人震撼的杀伤力,让叛军胆丧魂飞,斗志全无,最终唐军得以反败为胜,取得了香积寺之战的大胜,陌刀也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唐朝。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