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

每晚21点,实用菌用专业和温暖伴你一起成长。

【 蘑菇心理  第700天 】

小安 - 给郁结的诗 来自实用心理学 00:00 05:09

◆ ◆

文 |实用菌

01

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无可厚非。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他们不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是要求自己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同。

我有一位朋友,她应一位老同学的邀请参加一个聚会。聚会上,那位同学当着别人的面前不断地讲她以前各种糗事。她很生气,但是又觉得两个人是多年的同学,发火的话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所以只能尴尬的陪笑。

她说,她也不喜欢自己这么软弱的做法,但是在当时的情境下,总感觉有内心有一个声音不断对自己说:

“你不可以让别人生气!”

“千万别把关系搞砸了!”

在明知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不但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还强迫自己保持关系上的和谐融洽,这就是认同上瘾的表现。

认同上瘾严重的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会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否则就会像戒掉酒瘾和烟瘾一样难受和痛苦。

02

这种类型人有两个典型的特点:

1. 过度顺从

过度顺从的人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敌意行为而不还击;他们在别人对自己嘲笑、甚至侮辱的时候也不会以牙还牙的报复。

因为这样做,他们就避免了和别人发生争吵和口角,他们担心事情如果变的更糟的话就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会竭力的避免冲突的产生。

2. 自我牺牲

认同上瘾的人还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自我牺牲意愿,为了关系的融洽,他们会尽可能的消除与别人的不一致,比如两个人的观点不同的时,他们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当两个人有利益上的冲突时,他们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利益。

不管是过度顺从还是自我牺牲,我们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对自己是一种不利的行为,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还是渴望别人的认同,戒不掉这种瘾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当我们不断的重复一种行为时,一定是因为我们能从这种行为当中获得某种奖赏。

嗨,刚刚寻到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想送给你,记得后台回复“流连”看看哦^_^

03

那么,到底有哪些奖赏呢?

1. 归属感

人是有社交属性的动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关系当中。如果与周围的人隔绝,没有情感上的连接,我们就会感到强烈的孤独,并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归属感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紧接着的就是对归属感的渴求。因此,在我们的最核心的信念当中,就有“我是否是受欢迎的”这样一种信念。

归属感很重要,每一个人都需要它。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般只需要从身边几个重要他人身上获取归属感就可以了,比如自己的家人,要好朋友等等。而认同上瘾的人则不同,他们希望从所有认识的人身上获得归属感。

这看似没有必要,也很不合理,但为什么很多人还这么做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成长的经历中匮乏足够的归属感。有的人是在家庭当中,经常被自己的父母忽视,所以一直期望从其他人身上得到弥补;有的人虽然父母对自己照料的比较周全,但是父母经常拿别人和自己比较,经常在批评自己,导致他们误以为父母不接纳和认同自己。

这些成长中的因素都会造成一个人缺乏认同感,内心有亏欠,于是就总想着去补足。所以,小时候从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成人以后就会不自觉的从其他人身上索取。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想从所有人身上获取认同和归属感的原因。

过度的渴求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过度的欠缺。

 04

2. 被别人喜欢

对认同上瘾的人来说,最大的错觉莫过于把别人对自己的接受和认同误以为是喜欢。

当你顺从别人,时刻与别人保持一致的时候,别人确实可能会喜欢你。从吸引力的角度来说,人们对顺从自己,喜欢自己的人会有更多的好感。

但问题是,当你不管说什么对方都说好,并称赞你很棒时,你又很容易感到乏味甚至是厌倦。这也是总是对别人好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别人忽视的原因。

相反,对那些与我们不同,有自己想法,个性独立的人,反而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对方的不同恰恰证明了他们身上有我们缺少的东西。

所以,最吸引人的并不是顺从,而是独特的个性和稀缺的价值。卑微的讨好别人,只会换来别人的无视,只有平等的对待,才能换来他人真正的尊重。

对于认同成瘾者,我们想说的是,当你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发现,生命中其实有很多东西不必看得太重,比如他人怎样看你,无关紧要的人是否喜欢你。越成熟的人越懂得,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不是你应该是谁,而是你本身是谁。

好好地做自己,自然会有人视你如珍宝。

留言互动区

关于认同上瘾

你见过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我为什么要在高铁上欺负一个小姑娘?!

➢ 东哥,欲求成功,必先自宫

➢ 从前的小崔已经死了,现在的他是钮祜禄 永元

【好课推荐】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马上听课

点击阅读原文提高你的情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