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走江淮】分水岭上瓜蒌香

近日,长丰县义井乡杜岗村村民秦宜连心情很好,他家种的10多亩瓜蒌丰收在望,再过十来天就能采收了。 “今年瓜蒌产量要高于去年,亩均收入应该不低于8000元。 ”秦宜连指着连片的瓜蒌棚告诉记者,自己多年前患上股骨头坏死的顽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每年还要负担沉重的医疗费用,家里经济十分困难。 “去年在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的帮助下种了10多亩瓜蒌,当年种植,当年盈利,感到日子有了奔头。 ”秦宜连说。

杜岗村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缺水、土壤贫瘠,传统农业是一稻一麦,由于产量低、成本高,种粮基本不赚钱,2013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500元。“过去我们村里是荒地多、贫困户多,2016年以前建档扶贫户99户,涉及167位村民。 ”杜岗村党支部书记孟云向记者介绍,去年3月,他们多次组织村民外出考察,经村民代表举手表决,选择瓜蒌种植作为脱贫致富项目,首批种植面积520亩。种植户有项目、缺技术,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组团”来到杜岗,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 “我们建了瓜蒌种植微信群,把种植户、科研人员、村干部都拉到群里,随时解答种植户遇到的技术问题。 ”省农科院园艺所科研人员李卫文打开手机向记者介绍:“我们不光在群里按种植时间进行关键技术指导,还进行销售渠道推荐。 ”

瓜蒌为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材。近年随着食用功能开发,瓜蒌子已成为消费者青睐的休闲绿色保健食品。 “瓜蒌全身都是宝,瓜蒌子、果皮可入药,瓜瓤可提炼果葡糖浆,就连瓜蒌根也可截成5厘米至8厘米长短,当种苗出售。 ”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董玲如数家珍:“一般来说,瓜蒌种植3年后需更新换种,种植当年即可收回成本,后两年每亩产值稳定在6000元至8000元,加工后效益翻番,种植效益较高,是一项精准扶贫的好项目。 ”

在外经商近30年的杜岗村村民陶新宝,听说村里种瓜蒌,去年初关掉了自己的公司,回到家乡成立“护林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90亩,120亩种瓜蒌,270亩开展稻田养虾。 “今年预计可收瓜蒌子3万斤,虾稻十几万斤,毛收入突破百万没问题。”陶新宝告诉记者,他还注册了自己的瓜蒌子商标,搞起了深加工,收入很可观,并带动一批贫困户通过在他的合作社入股、务工脱了贫。“2017年杜岗村人均年收入达7500元,村民全部脱贫。 ”在一旁的村长孟凡勤补充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