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紫牛新闻】行走在书法界的江南“侠女“,写下张艺谋心中的“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张艺谋《影》正在热映,早在电影上映之前,由黄海设计的海报让观众期待不已。尤其是海报中的片名,书法大气磅礴又飘逸洒脱,令人感受来自电影故事里的神秘气氛。能写出如此气势的大字,或许认为这必是出自某位笔力浑厚的老书法家之手。但其实它的书写者是一位温柔如水的江南女子——许静,南京书画院专职书法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进许静家,带着好奇探究《影》背后的故事。拾级而上二楼她的工作间,案上搁着写了一半的书法作品,对面墙上随意挂着笔端流淌出的吉光片羽。目光落到靠墙的桌子上,书报杂志间,跃入眼帘的是她和梁朝伟的合影,很青春,很美。

两张纸写就“武侠”

磨两三天写完“影”

和张艺谋导演的合作要追溯到20年前,那部《幸福时光》。1997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的许静和先生一起在南京草场门开了一家茶馆,茶馆里面装饰简单古朴,古色古香,名字也颇有古意——叫做“之乎者也”,后来成了文化圈中人青睐的去处。

那一年张艺谋正准备筹拍《幸福时光》,因为著名演员陶泽如介绍,张艺谋和剧组就在许静的“之乎者也”茶馆里选角。张导看到店堂里许静写的书法,就很喜欢。不久后就被邀请书写《幸福时光》的片名看看。至今想来,许静对那时自己的书法并不满意。“书法是要积淀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35岁以后,我才慢慢知道如何用书法表达自己。”

在张艺谋的水墨审美体系里,书法与其他服装音乐都融为一体。“张艺谋导演很喜欢在电影中用书法,他可能觉得书法比较容易表现人的精气神和电影的气质。”你一定对张艺谋电影《英雄》中陈道明饰演的秦王背后巨大的篆书“剑”字印象深刻,片中书法馆里面的竹简、屏风都出自该片的美术助理许静之手。

《英雄》时期许静的工作照

在许静看来,给电影写片名,是主题性创作。它的方向是按照电影的气质来,需要书法家进行一定思考,有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之前给陈可辛电影《武侠》写过片名,张艺谋导演说喜欢那个劲儿。“这次片子还是一个武侠片,还只有一个字。之前导演跟我说了一下电影的情节,人物关系,我体会他是要相对有气势的,内心戏挺多的,人物之间的斗争很残酷,所以《影》要呈现的是一种比较雄强的势态。”跟“武侠”写了两稿就呼之欲出不同,《影》许静琢磨了两三天,有感觉才写。“写了很多种,不同的字体,做了不同方向的尝试,导演看完,选了三张,让我定一张。我就选了一张自己认为最好的。”

为陈可辛电影题写的片名《武侠》

电影《影》海报

生活中许静也爱看电影,最近还帮纪录片导演程工,写下朴拙粗粝的片名《生活万岁》,电影十一月上映,她说很期待。

5岁练字

记忆中书法全是报纸的味道

许静是淮安人,5岁起,在酷爱书法的父亲的指引下,开始学习中国书法。“小时候老爸热衷于让我参加各种书法比赛,拿了好多奖,成了获奖专业户。大学以后就不愿意参加任何比赛,喜欢安安静静写字。”

小时候练字,没有毛边纸,宣纸很贵,于是父亲去旧货市场买报纸回来,对书法的记忆就是报纸的气味。父亲先用红色铅笔画好格子写中楷,完了之后在边上写小字,最后再用淡墨写大字,正反两面写完,那张报纸才算完成历史使命。

许静

许静还记得第一本字帖是《中学生字帖》,颜体,绿色封面,不是原碑帖,那本帖都被翻烂了。后来慢慢可以买到《兰亭序》、《圣教序》,小楷写过《灵飞经》,高中时写唐寅《落花诗》,有时也写写隶书,《乙瑛》《礼器》。“种类并不多,但一本就是啃好多年。印象最深的是颜真卿《勤礼碑》,写了好些年,最后熟悉到闭上眼睛都能浮现出那些字的样子。初中时去西安碑林,见到那块碑,五味杂陈,大哭。”

后来许静也教小朋友写字,她说,关键在于以正确的方式导入,培养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眼睛和手需要配合,每天练习,循序渐进。很神奇,笔锋可以感知细微变化。但书法的技能训练,不能最终停留在技法层面。技法只是敲门砖,你要表现什么更为重要。

在南艺求学时,许静主修平面设计,但书法一直没丢。后来考上黄惇教授的书法研究生,之后进入南京书画院,成为一名专职书法家。在许静身上,现代设计艺术与传统书法艺术相融为一,她呈现在海报上的那些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平面设计是跟现代社会平行发展的东西,书法则是要你回到古代。入帖也要出帖,学习古人的东西,然后你要用毛笔来表达自我,书法始终是一种思想的痕迹。”

许静书法的“风骨”卓尔不群,却与许多武侠电影的气质符合,于是很多导演来找她题写片名。而当你静静欣赏她的小楷时,娟秀的笔迹如拂面春风。行书的流水飘逸,草书的狂放不羁。一个行走在书法界的“侠女”,腕下生风,气势磅礴。除了办展览传承书法,今年汉仪字库推出“许静行楷”,她为这个字库写了8000多个字。在她看来,使用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许静书法作品

醉墨狂草

混搭跨界中小酌“酒书”

许静也曾有一段时间非常困惑,不知道要用书法表达什么。“历史上有太多好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诗人。而今人脱离了古人的土壤,无法表达自己。唐诗宋词写一百遍,当时的情境,也许跟你时空交错有一定关联,但最终你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不是那么明确。”

为了得到答案,她拜访了很多艺术家,包括画家、当代书法家、雕塑家,去看各种展览,听音乐会,探索艺术究竟是什么?直到她后来从混搭和跨界中找到书法创作的突破口。“我可以很极致地传统,也可以很现代。”

一次与朋友聚会时,笔洗中的水用完了,许静就直接泼了红酒进去。红酒跟墨汁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惊艳的效果。仿佛张旭借着酒意,“挥毫落纸如云烟”,“醉墨”也;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狂草也。回家以后她开始做各种尝试,并取名“酒书”。带赭石肌理的“陶”,墨色浅淡的“淡如水”;如同江南园林的“半窗”;墨中含酒,酒中有墨的“小酌”……

许静书法作品《小酌》

用墨汁和红酒以一定比例调和,写出自己对字的解读,营造情境,许静说,这一点跟电影题字很像。今年在台湾参加香道书法展,许静参展作品是“一香凝然”,这四个字就像笔墨云烟被定格。许静痴迷于这样的表达,敏感细腻。

许静书法作品《一香凝然》

红酒增加了墨色的层次与变化,有了肌理的效果。它还能表现出毛笔在纸上运动的痕迹,每个细节都会留下来。圆转翻折,笔画的重合累加。有些竖笔,它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带着水流的力量。藏锋,是不出鞘的宝剑,得藏,得隐,有隐约的剑气。

她和著名摄影师杜可风在香港做过一个展览,名字叫“风欲静”。杜可风影像和摄影作品,与许静酒书系列的书法,来一次对话,东方与西方,影像与书法。许静说,“杜可风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给我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我挑选了一些,其中有一张是在树林里,一张破旧的沙发。我后来在他的作品上写下了苏东坡的《寒食帖》,不同情境下的悲凉。”14日,她还将北京举办跨界书法展。她认为,最美的书法,是无限靠近自然中的诗意和美景,可又“纵横可象”。

定心安坐紫金山

行走水墨江湖

许静愿意捧一杯茶坐下来,聊上两个小时,却不愿意面对镜头录制视频。她说自己从小到大都不算特别自信,始终是安静的类型,平时也愿意素面朝天,舒服一点。

许静

婚后受到老公的影响,开朗了许多。许静口中的“老郭”,身为室内设计师,热爱旧物。东西买多了,没地方放,于是就想到开茶馆,这样既有地方捯饬,又有个和朋友聚会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之乎者也”茶馆。

“我们都喜欢罗大佑,在他的歌名里选来选去,这个最合适!现在我落款时依旧喜欢写‘之乎者也主人’这个字号,我想是太爱我们的青春了。”至今许静还是爱淘旧物,在收来的旧琴谱、国外时尚画报上写字,别有一番味道。

居住在紫金山附近,提笔练字是日常。毛笔纸砚亦是她的刀,她的剑,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定心安坐,是行走江湖的侠肝义胆。在她心中,也翻滚着一个既能塞北弯弓胡马秋风,又能小楼听雨杏花春雨的水墨江湖。

  南京的生活不紧不慢,一切都是滋养出来的,没那么急。中山陵是他们常去的地方,“老郭”二十年前设计的中山陵青年旅馆现在还在,依旧还是原来的样子,房间里挂着许静年轻时写的字,“游天下”,“任我行”,略微泛黄。

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视频图片 受访者提供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