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宝山非遗说】龙船:从一代代人心中划过

上期的【宝山非遗说】

宝报君向大家介绍了

杨行的吹塑版画

【宝山非遗说】朋友,你听说过宝山杨行的吹塑版画吗?

今天,宝报君再次起航

来到了有“金罗店”美誉的罗店古镇

在这里,有一项传承400余年的优秀民俗文化

它是什么呢?

龙船:从一代代人心中划过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代诗人卢肇在《竞渡诗》所写的赛龙船的场景。

龙船飞渡,万人观看。船于宝山,是绕不开的历史,也是解不开的情节。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罗店龙船,如今得到了继续发扬。罗店镇政府十分重视罗店龙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先后举办12届罗店龙船节,每次都吸引成千上万人驻足观赏。让罗店龙船这一久负盛名的民俗传统文化,在古镇罗店又焕发出新的光彩。2008年,罗店龙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店龙船:

传承400年历史与文化

划龙船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而沿袭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据清光绪年间的 《罗溪镇志》记载,罗店“旧有龙舟五、六号,旗仗鲜明,锦彩夺目,擅一邑之胜。”

1936年的龙舟

(复制自《上海历史明信片》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技艺灵怪的龙船,逾400年的辉煌历史,背后也曾经历波折。

教师节由来

“记得1958年的那次赛龙船,父亲当时看了很激动,萌发了再造龙船的念头。”罗店龙船传承人张国忠告诉记者,张家世代以造船为业,重新造出一艘龙船,一直是张家人的期盼。然而,这一等便是35年。直到1993年,张国忠的父亲正式退休,有了时间才开始重新把造龙船的计划正式和家里人提了出来,得到了大哥和二哥的支持。于是张家兄弟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开始了造船之路。

张福成曾在船厂工作,同时是一名生产电梯的工程师,技多艺广。“再不做,就做不动了。” 趁还做得动,张福成带着年幼的张国忠,和两位同样做船的兄长,凭记忆一点点复原起了木制龙船。已经几十年没看到过龙船了,手头也没有现成的资料,张福民靠着自己的记忆,先是画出了龙船的样子,然后把造船的工序一一加以还原。

龙船向上翘起45度的弧度,这是最复杂的地方。利用木匠知识,他们用开水烫木板,让木头具备一定柔软性,四个人再一点点把板子扭过来。在断了不少板子后,龙船弧度才成型。终于一条长约6米、最宽处1.8米的“青龙”完成了,阔别35年的罗店龙船再一次出现。龙船做成,还要上水表演,这才算真正回归大众视野。“小青龙”在罗溪公园划起来了,场面热闹,“当时划龙船的时候,因为很多人以前没看到过,所以来看的人多得不得了”。此后,这个造船世家又做了8米长的黄龙和蓝龙,以及12米长的紫龙和绿龙。随着龙船越来越大,罗溪公园变小了,划船地点转到东方假日田园,以及后来的美兰湖。

2003年,罗店镇开始在每年端午举办罗店龙船节,罗店龙船开始广为人知。如今每逢端午,龙船在美兰湖上划过,舵手在船上倾斜身体,紧贴水面,引得岸上阵阵欢呼。

龙船制作:

古老工序增加新活力

张家人为了把这门古老的技艺延续下去,作了不少新的探索。

夏日的一个清晨,记者来到了罗店镇上的龙船工作室。还未到门口,就远远地传来一阵阵香味。走进工作室,才发现这里堆满了樟木,原来是用于造船的樟木的清香。“现在我们的龙船制造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里是罗店镇为我们提供的工作室。”张国忠说,他们基本每天都在这里做船,室内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龙船。

再造的龙船,在外形上做了不少改进,更为精美。张国忠介绍,以前龙头都朝天仰望,现在龙头上扬弧度变低,细节更精细逼真,低下来的龙头变美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木匠手艺精湛,雕刻了细节性更强的龙头。另一方面,如今的人工河,地方宽阔,周边没有阻挡物,龙头相应降低,畅游无阻。以前龙船只能在门前的狭窄河道中兜圈,空间受限,需把龙头上翘,将船身变短,方便龙船在河中团团转。另外,以前用竹子做的艄亭,现在一律用木头雕刻,更结实稳定,刻画细节时,比竹片更自如。

虽然是炎炎夏日,张国忠和他的大哥还有堂兄弟们忙得不亦乐乎,个个满头是汗。“做了几十年了,虽然辛苦,但这门手艺大家都不舍得放弃。”62岁的张永进正在刨着木头,而张国富正在制作龙头,大家各自为阵。张国忠说,“父亲不在了,但是张家小一辈的人还是在坚持着造龙船。”

从刨木头开始,到一块块拼装起来,龙船制造的工序一道道复杂又繁琐,手工制作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弄伤了手。“有一次,我有个堂哥不小心手上被削掉了一块皮,后来作了植皮手术才修复好的。”和造船的工艺相比,现在最让张国忠为难的就是船钉。船钉分为铲钉、爬钉和橄榄钉,形态各异,功能不同。合拢船板,船钉至关重要。但随着老一辈铁匠渐渐离去,张国忠在本地已找不到铁匠,经常要到外地去找人定做。去年修船用到的200多个钉子,是张国忠自己上手,一个一个凭感觉打出来的。为了解决钉子问题,张国忠借助网络,在江苏找到了铁匠,接下来他打算找过去特意订做一些。

龙船好不容易改进、演变到如今的这幅模样,张国忠说,决不能让一颗钉子难住,龙船还是要造下去。

“龙”的传人:

把非遗项目沿袭下去

世代造船的张家,在张福成的带领下,重振龙船制造。去年,张福成去世后,张国忠带领着张家人继续造龙船,成为“龙”的传人新一代的领头人。

今年57岁的张国忠,自小跟着父亲学习龙船制造,从十七八岁开始,至今有40多年了。父亲去世后,造船的担子就落到了张国忠肩上,他跟随父亲,亲眼见证了龙船重生,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辛过程,“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不挑起这个胆子,谁来挑。”

张国忠和他的兄弟们正在制作龙船

连续12届罗店龙船节的举办,让龙船文化深植于古镇,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罗店龙船。2007年开始,张国忠还成了宝山龙舟队的领队、龙船比赛教练,负责教授划船、打招。打招时,所有桨手都拼命划,坐在前面的头桨二桨,整个人都要浸到河里去。在他的带领下,罗店的龙船越来越吸引人。

每年端午,常有当地百姓找到他,希望他安排他们去划上一次龙船。在罗店,但凡和龙船有关的事,当地人都积极配合,“尽量配合龙船活动”。这让张国忠很感动,也让他更想把手头的龙船做好。这一切,源自他内心的一个信念:“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这样传下去,会很遗憾。要让一些年纪轻的看到,不然会真的失传。”

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年,但张国忠对此依然一丝不苟每年端午节前龙船下水前,他都要细细地把龙船检查一遍,精心加以修缮维护,保证下水后的安全。

如今,张家人年龄越来越大,做船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张国忠依然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这一流传数百年的中华文化能闪耀在古镇大地上。

编辑:余婧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