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1941年生,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1993年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2011年出版《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2014年出版该书续集,2015年出版《鸿硕诗话》,20175月出版《情韵悠悠》(十情集)。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华诗人,中国韵律诗歌网高级顾问,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第六节:古风体格律

古风又称古体诗,它是跟近体诗对立的诗体。

一、古风在中国诗歌史中的地位。

唐初,中国近体诗产生之前中国诗歌的形式都是古风体。周《诗经》楚《楚词》《汉乐府》《汉魏古诗》形成了一代又一代古风韵律诗歌形式。历史传承告诉我们新旧体式兼有包容性,翻开文学史就很清楚,新的诗体出现以后既以新体诗为主,同时又保留以前的诗歌体式。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诗人们沿用风体诗格律写出了大量千古名篇,如《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蜀道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进酒》(李白)《兵车行》(杜甫)《丽人行》(杜甫)《三吏三别》(杜甫)《琵琶行》(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北征》(杜甫)……不过唐宋以后,古风与六朝前的古风相比有所不同,诚如王力先生所言,“因为诗人们受近体诗的影响既深,做起古风来,总不免潜意识地参杂着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或语法”。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诗仙李白具有豪放壮浪的气质,多作古诗、才高气逸,句法参差错落,变化无穷。他给我们留下了九百余首诗,其中五言近体诗七十余首,七言近体诗只有十几首。古体诗、绝句占他全部诗作的90%,而他的古体和绝句又写得最好,那时,建立严格格律比现在容易,李白为什么青睐于古风体?这是因为这种诗体更适于表现他豪放、壮浪气质,容易写得流畅、自然。再有,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诗写的没有闻一多那样精密,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用今风体这种体式写的诗颇为灵动,自然,更富有诗味,他是新月派诗人中的第一人,不是也给我们启示吗?今风体是在古风体基础上沿革过来的,今天,今风体更加适用,更加重要,尤其是现时代,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发生变化情况下。

公木先生清醒地看到了这些,所以他说:“也许半自由诗与半格律诗,或者自由的格律诗,才更是合乎自然,富有生机的吧。”(《现代诗歌体裁简说》)。

所以,我们在重视近体诗的同时不要忽视古风体的影响和它的历史地位。

二,古风格律的主要特点

王力先生指出:从广义上讲“只要依照一定的规律写出来的诗,不管是什么诗体都是格律诗。”(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

近体诗有严格格律,古风体诗也有一定的格律:平仄没有任何规定,用韵有一定规则。见: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

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

平平平仄平

近体诗正格句式应为: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有了近体诗以后,诗人们写古风时,尽可能少用律句,多用拗句,以求格调高古。往往五言二、四字同声,七言二、四字或四、六字同声。

请看具体规则:

1,不拘平仄。

2,不拘对仗。

3,不拘字数

4,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不能互押。

5,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韵可通押。如李白《侠客行》“庚、青”二邻韵通押;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质物月曷黠屑六邻韵通押。

6,仄声韵中,上、去、入一般不相押,尤其入声。

7,汉魏六朝诗四言、五言偶句隔句用韵;五言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不入居多;五言诗不换韵常见,也可换韵;七言诗句句入韵(柏粱体,见曹丕《燕歌行》)。汉诗十九首诗例: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8,汉魏六朝杂言乐府诗用韵比五、七言自由。主要是隔句韵、句句韵。当时文人诗避重韵,乐府诗不避重韵。

9,唐以后古风、乐府用韵与汉魏六朝没什么不同。七言用韵隔句为常,句句为变。

唐诗韵部与前代大不相同。南宋时代平水刘渊合并成的韵部,后人称之为“平水韵”(107,106),可以说明唐人用韵。”

三,古风体种类

(一)    按每句句数分,可分七中:

1,四言;2,五言;3,七言;4,五七杂言;5,三七杂言;6,三五七杂言;7,错综杂言。

1,四言:四言古风可认为模仿诗经而作。《文选》(萧统)里晋.陆机等人也有四言诗,四言诗没断绝过。唐诗也有,但罕见。诗例:

《酬诸公见廿》(王维 节选)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

2,五言:正统古体诗。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六朝诗大多也五言。诗例:

《古风》(李白   节选)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

战国多荊榛。

……

3,七言:七言古诗起源颇晚,唐宋七言多从近体七言演变而来。李杜的七言古风较为近似古诗的格律。诗例:

《锦树行》(杜甫节选)

今日苦短昨曰休,

岁云暮矣增离忧。

霜凋碧树待锦树,

万壑东逝无仃留。

荒戍之城石色古,

东郭老人住青丘。

飞书白帝營斗粟,

琴瑟几杖柴门幽。

……

七言首句加“君不见,”作冒头,变体。

诗例:

《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孟浩然  节选)

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

霏红沓翠晓氛氳。

……

4,五七杂言:七言中杂五言较多。诗例:

《长相思》(李白)

美人在时花滿堂,

美人去后空余床。

床中繡被卷不寝,

至今三载犹闻香。

香亦竟不灭,

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

白露沾苍苔。

5,三七杂言:七言中稍杂三字句。诗例:

《长相思》(李白  节选)

长相思,在长安。

络緯秋啼金井阑。

微霜淒淒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帘望月空长叹。

……

6,三五七杂言: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和三言。诗例:

《将进酒》(李白  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仃。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7,错综杂言:字数变化无端,除七言,五言或三言外,还有四言或六言,乃至八九字以上。

可细分两类:

(甲)仍以三五七言为主,此类格调与上面五七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似。诗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四六八言颇多,很有散文气息。如果不用韵,有些部分简直就是散文。诗例:

《日出行》(李白  节选)

曰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羲和,羲和,汝奚汨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地,浩然与溟滓同科。

纯粹五言古风常见,纯粹七言次之,长短句罕见。

篇首用长短句长见,篇末次之,中间又次之。

杂言诗不另立类,归入七言诗中。

(二)按格律来分,可分三种:

1,常规古风。诗例: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入律古风:只有律句而没律联,不失古风格调。出句入律,对句不入以为补救;对句入律,出句不入律以为补救。诗例: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全首都是律句。入律古风在押韵上有一个特点,往往四句一换韵(亦有六句一换韵),而且是平韵与仄韵交替,这样就象平韵和仄韵交织起来的长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入律的古风。

着意避免入律者,五言孟郊,七言韩愈。杜甫五言仿古,七言不避入律。李白少做律诗,一小部分五古入律,一大部分七古入律。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的五古不避律句,有时还不避律联。

3,柏梁体:汉武帝建成柏梁台,在柏梁台上联句吟诗,句句押韵,称之为柏梁体。诗例: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注意:五言没有柏梁体,只有七言有柏梁体。

四,唐宋古风用韵

1,本韵

1)平韵古风:所依照的韵部与近体诗完全相同。诗例:

《答裴丞说归京所》

谁复知次第,

濩落且安排。

还期在岁晏,

何以慰吾怀。

2)仄韵古风:因为近体诗以用平韵为原则,所以凡用仄韵的诗差不多都是古风。仄韵古风如果系用本韵,仍旧以唐韵或广韵为标准,并且依照同用的规则,也就等于以宋代的平水韵为标准。诗例:

《送任五之桂林 》(王昌龄)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纯用效韵,不杂啸号韵字,效乃险韵。)

2,通韵:所谓通韵,指的是邻韵相同,古诗可以通押。唐人通韵的情形归纳起来,平上去入四声的韵大致可分十五部(这十五部留待十讲中谈及)。诗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质物月曷黠屑通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3,转韵:诗经里就有。请看古诗十九首诗例: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远”处转韵)

转韵分两种:

1)仿古古风:隨便换韵,像古诗一样。诗例: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节选)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

注意:这首诗用了“促起式”,起头共用两个短韵,然后渐渐用长韵。

还有“促收式”:煞尾处只用同韵两个韵脚。诗例: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

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

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

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

悲风为我从天来!

2)新式古风:换韵的距离与韵脚的声调安排都有讲究。典型(注意典型)的新式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a,平仄多数入律;b,四句一换韵;C,平仄韵递用。诗例: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句一換韵,共用六韵。并非全篇平仄递用。)

就盛唐诗看来,新式古风只限于七古,五言只有仿古一格,直到中唐以后五言才有纯粹新式的。

五,唐宋诗古风平仄

(一)五古的平仄

专就下三字而论,下面四种形式乃是古体诗的常轨:

(甲)平脚

1,平平平

2,平仄平

(乙)仄脚

1,仄平仄

2,仄仄仄

无论上面两个字或七言四个字是什么声调,都不会变为律句。

此外,下三字也可能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只消在头节下字用一个和腹节下字相同的平仄,象“去者日以疏”那样,仍旧可以避免律句,因为律句头节下字和腹节下字平仄是相反的。

(二)七古的平仄

也像五古一样,以下三字为主,下三字四种常式: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都和五古同。又可以是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只须上四字配起来不入律即可。七古可分二十九个大类,一百一十四个小类。(详见《汉语诗律学》)

六,古风句式

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一)简单句   诗例:

孟冬寒气至(前四字主语,末字谓语)

东风搖百草(前二字主语,中一字谓语,末二字为目的语、表语或方位语)

美者颜如玉(前三字主语,末二字谓语)

……

(二)复杂句    诗例:

蝼蛄夕鸣悲(前四字句子形式,末字谓语)

松柏摧为薪(被动式,后二字谓语形式)

愁多知夜长(前二字句子形式,后三字包孕式)

轩车来何急!(前三字句子形式,后二字为动词语或形容语)

……

(三)不完全句  诗例:

中曲正徘徊(前二字名词语,后三字谓语形式)

皎皎河汉女(前二字叠字,后三字为名词语)

无乃祀梁妻(前二字副词语,后三字名词语)

伤彼蕙兰花(第一字动词,后四字为下句主语)

……

五言古体诗句式,共七十七大类,一百六十小类,二百十三个大目,二百十五个细目。

七言是五言延长,由五言可推及七言。

七,古体诗的语法

古体诗中常见,近体诗中罕见者:

(一)连介词:与,而,以,且,之,于等。

(二)代词:其,之,彼,所,者,然,尔等。

(三)副词语:一何,何其,勿复,忽复,忽已,曰已,虽云,忽如,无乃等。

(四)语气词:也,矣,乎,耳等。

(五)《诗经》中的虚字:言,云,载,匪,惟等。

(六)古被动式(用“为”字者)

2018107日于长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