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志

皮匠的的名字也带一个“皮”字——皮收。

皮收是一个孤儿。

皮收九岁那年,不知道怎么回事,高烧不退。一连三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昏迷不醒,看到的邻居们都说:“看样子这孩子的病是没治了。”

桂兰也去看皮收。

桂兰十三岁嫁来张庄之后,丈夫四棱就被黑心的保长派了“壮丁”。因为保长看上了乖巧漂亮的桂兰。可是,四棱从军不到半年,就在和日军作战时“战死沙场”了。时下桂兰已经守寡三年了。桂兰长得也就是漂亮:乌黑的发髻纹丝不乱,白皙的瓜子脸洁净无瑕,高耸的山峰跃跃欲出,修长的身姿亭亭玉立……不过,因为她的“应变”能力高超,所以保长也只能白白垂涎,未能“得手”。

当下,桂兰进到屋里,一看小皮收瘦骨嶙峋、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嘴唇发白,还不时地一阵抽搐,顿时便母性大发。只见她皱了皱眉头,略微犹豫了一下,便一弯腰抱起小皮收,快步朝自己家里走去,并一边走着,一边对旁边的一个乡邻说:“这孩子……我收养了。”

桂兰到家后,把皮收放到自己的床上,扒光他身上的衣服,从条几下扒拉出一罐陈年老酒,用一个棉花团蘸着,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地轻轻为他擦身;继而,又抓来一把生谷子,慢慢地给他喂下去;接下来,再把一条浸有凉水的毛巾敷在额头上……然后,她便静静地坐在床前,专心致志地守着,看着,等着……

俗话说:“单方治大病”,这话一点不假,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桂兰趁给皮收换冷毛巾的机会,一摸他额头,发现已经不像过来时那么烫了,心里不觉一喜。

就这样,桂兰反复地为皮收做着酒擦身、喂谷子、敷额头,一天一夜之后,皮收就开始能够吃东西了。

就这样,皮收摆脱了病魔,慢慢地痊愈了,身子也一天天胖了起来。

就这样,皮收就成了桂兰家中的一员。刚开始,感恩不尽的皮收想叫桂兰为“亲娘”(豫东方言。当地人对干娘的称呼),可是桂兰说什么也不同意,而只是要他把原来的称呼“嫂子”,改称为“姐姐”。

也许是因为皮收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缘故吧,他不但能说会道,而且颇知礼节,待人接物像成年人一样。

这一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个皮匠来村里招揽生意,干活时皮收就坐在一边玩,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聊着聊着,这个皮匠便开始喜欢起皮收来。“咋样?孩子,我看咱俩血投缘(血,方言。即挺、很、非常的意思),干脆我教你做皮匠活吧?要不你回去问问你家大人?”“中啊。”

按照当时当地的习惯,师傅收徒弟,是要管吃管住管穿的,而且是每年冬夏是各一套衣服。所以,皮收回去给桂兰一说,桂兰便立马答应了。“咋不中?这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现在有人管吃管穿,日后学会了还能挣钱养家。以后想家了就回来,我也会隔长不短地去看你。”

就这样,皮收成了皮匠的徒弟。

就这样,皮收慢慢地成了皮匠。

所谓“皮匠”,一般是指用皮革制作物件的工人,也或制作、修理皮鞋的匠人。皮收就是这样,既会制作、修理皮鞋,也会制作其他皮革制品,例如皮衣、马鞍、皮鼓、皮箱、皮鞭、牛套等等。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皮匠曾经有过比较显赫的地位。在3000多年前,皮匠叫“韦氏”,这是一种官名。《周礼●考工记》就曾这样记载说:“功皮之工,函,鲍,韗,韦,裘。”后人注释说:“功皮之工五,函人为甲,鲍人治皮,韗人为鼓,韦氏,裘为阕。”其实,这就是给皮匠分类的。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却只是人们的音误而已。其实,这里所说的“皮匠”是“裨将”的谐音。“裨将”,是古代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又称“副将”或“偏将”,在战斗中则多是冲锋在第一线的人。诸葛亮虽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却长期统兵,一生征伐无数。在其率领的众多将军之中,“裨将”毫不出众,只是普通一员。“三个裨将顶个诸葛亮”,原意是指三个裨将将智慧合起来,可以顶一个诸葛亮。因为裨将在军队的最底层,在第一线行军打仗,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把他们智慧经验集中起来,就可能比远在军帐里指挥的诸葛亮来得正确和有效。在谚语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讹成了“皮匠”。同音字容写易容易记,为文化不高的民间百姓口口相传和广泛传播。因为古代战争繁多,皮匠常被派去缝补战死之人的尸体(俗称“臭皮囊”),于是谚语中就又增加了一个“臭”字,这里不仅指臭的本意,还包含有普通、平常的意思。所以才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

皮收做生意没有固定的店铺,而是像那些“拨浪鼓”一样,走村串户,招揽生意。因为他不做“熟皮”、制革,而是购买现成的原料,专心致志地来做皮具,故而就更加“专业”。他的手艺的确很不错,无论做什么物件,都喜欢“别出心裁”,所以他做出来的东西,就显得格外美观而又不失耐用。诸如皮鼓、马具、皮鞋、皮鞭等等,无一例外,无不如此。

慢慢地,皮收就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皮匠。

有一次,皮收到镇上招揽生意,国民党驻军的一个团长派人来找皮收,要他为自己制作一个马鞍。这位团长酷爱骑马,尽管他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配有美国吉普,但他还是喜欢骑马行军,骑马打仗。所以,来人就告诉皮收说:“只要马鞍做得漂亮,价格高低不是问题。”

“人靠衣妆马靠鞍”。在所有的马具中,马鞍是最重要的一件马饰和用品,也最能体现主人的档次、身份、地位和爱好。

马鞍一般分为综合鞍、赛鞍、障碍鞍、盛装舞步鞍和西部鞍(或称牛仔鞍)等。皮收为这位团长制作的马鞍,则是一副“综合鞍”。这副马鞍以紫楸木为“鞍桥”,小牛皮为主料,鞍桥两头高,中间低,用牛皮精工包裹,座位塞有丝绵,因为它前凸后翘,形状极为适合骑乗者臀部。鞍下还配有一个褥子状的坐垫,也是用小牛皮纳缝而成。然后,又缀以红绿宝石,钉上吉祥动物银饰,俨然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所以,这副马鞍看上去精致、华丽、典雅、尊贵;坐上去实用、舒适、安逸、惬意。

当这副马鞍送到这位团长面前时,他一下子惊呆了:“真是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啊!”心里一高兴,便命副官道:“给这位师傅拿三百大洋,让他再照原样制作一副。”……

当三百大洋送到皮收家后,桂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一下有钱了,要赶紧给皮收娶一个媳妇。”可是,当她把这话说给皮收之后,皮收却皱起眉头,一言未发。

当晚,皮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为了我,桂兰姐含辛茹苦……为了我,桂兰姐一直没有改嫁……为了我,桂兰姐忍辱负重……村里人早就风言风语……说桂兰姐和我‘不利亮’(方言。即关系暧昧)……还有,桂兰姐虽然已经年过三十,但风韵犹存,好像还是一个没有结过婚的大闺女……那么漂亮……我……我……我何不……干脆就和桂兰姐……结婚……这样……不就……不就是‘知恩图报’吗?也算是给桂兰姐一个交待……唉……干脆……明天我就给桂兰姐说明……可是……她……她会不会……同意呢?……”

第二天早上,皮收便趁吃过饭的机会,红着脸将自己的想法给桂兰说了。

桂兰一听,满脸通红。“这……这……这……”结结巴巴,欲言又止。

桂兰蒙头睡了一天,连午饭和晚饭也没有给皮收做。夜深人静的时候,桂兰叫醒了皮收。“你真的想娶我?”“一点不假。”“你不后悔?”“不后悔。”

“呜呜呜……”桂兰突然一下子扑倒在皮收怀里,压抑着声音哭了起来……

这哭声,是感动的哭声;这哭声,是称心的哭声;这哭声,是满足的哭声;这哭声,是惬意的哭声;这哭声,是舒心的哭声;这哭声,是舒畅的哭声;这哭声,是的甜蜜哭声;这哭声,是幸福的哭声……

几天之后,皮收和桂兰他们便自己挑选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好日子”,办了两桌酒席,把村里有头有脸的长辈请了过来,然后一盘鞭炮,就算是正儿八经地结婚了。

皮收和桂兰结婚之后,皮收依旧做他的皮匠生意。

但是,由于人们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村里很多人还是从心底“不承认”桂兰和皮收他们的婚姻。所以很多人在和桂兰打招呼说话时,还是称她为“四楞家的”、“四楞婶子”、“四楞嫂子”。对此,别人好像没什么,但桂兰却非常“在意”。所以,每当偶尔有人叫她“皮收婶子”、“皮收嫂子”的时候,她都会十分开心,非常高兴。

皮收却不。他认为:自己原本娶的就是人家四楞的“媳妇”,别人这样称呼情有可原,无所谓的。

皮收对桂兰很好,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该换季了,他不等桂兰说话,就把衣料买了回来;听桂兰咳嗽一声,他不吱声就会把药抓回来;桂兰该回娘家了,他会买回丰厚的礼品……反正做着生意,手里不断零花钱。

皮收和桂兰有儿有女,生活幸福。后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所以皮收不再做皮匠生意。只是偶尔为生产队制作修理一下牛套马具、缰绳笼嘴,也或为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制个大鼓、盘鼓、腰鼓、边鼓之类。但是,每逢这种时候,皮收都会有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该露不露(方言。“露”在这里读作lou,四声),心里难受”吧。

后来,皮收和桂兰的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妻生子分家另住了,老两口还是你恩我爱,相濡以沫,屋里不时传出令人羡慕的笑声。

桂兰比皮收大七岁。所以也就“不告而辞”,提前“走了”。

桂兰“走”后,皮收便整天闷闷不乐。俗话说:“秤杆离不开秤砣,老头离不开老婆”。一年后,皮收便也抑郁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作者简介:杨东志,笔名谷鸣,老子故里——河南鹿邑人。著名作家、诗人、民间文艺家、书画艺术评论家、“老学”专家。香港高等教育研究生院客座教授、《谷鸣》文学社社长、《红旗》出版社《当代共产党人》特约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及新加波、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文学等作品一千余篇();发表书画艺术评论文章200余篇;著有长篇小说《坎坷人生》、中篇小说集《黄土地的颤音、短篇小说集《乡雨村风》、诗集《绿色的希冀》以及《道行天下》、《唐玄宗御批今译》、《宋徽宗御批今译》、《明太祖御批今译》、《清世祖御批今译》、《老子大传》、《陈抟大传》等26本书。作品曾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首届文学艺术奖”一等奖(1949年—1999年)、“河南省民间文学成果奖”(1949年—1999年)、河南省首届“橄榄杯”诗歌奖、《芳草》月刊“芳草杯”小说奖、河南省“莲花杯”杂文一等奖等60余次;作品先后被英国皇家图书馆、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诗人传集》等权威辞书。现任中国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书画名家理事会副理事长、世界艺术家实业家联合会副主席、世界华商联合会书画委员会副理事长,先后受聘为人民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诗书画印研究院顾问、澳门书画家联谊会顾问、中国毛体书协河北分会高级顾问,以及深圳东汉文化发展投资公司、江苏项王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荣燕斋书画院、墨石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山东昌艺阁艺术馆等20余家文化公司和河南李耳集团公司、安徽东汉酒业有限公司、贵州盛世国华酒业集团公司、安徽集慧明道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高级顾问。并同时担任人民文艺网、中国老子网等60余家网站顾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