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四、宣说证悟空性为解脱之因:

圣者阿难陀,证得如是义,

而获净法眼,复传诸比丘。

经中记载:圣者难陀现量证悟了前文所说这样的无我之义从而证得见道,获得了于诸法远离怀疑的法眼,之后亲自为诸位比丘数数宣讲,所有其他比丘由此也获得解脱。因此,解脱的主因即是证悟无我的妙慧。

大家都知道,实际上阿难是佛陀身边的多闻第一,佛陀的每一堂课都没有落下,大迦叶尊者的每一堂辅导他也参加,但是,他却一直没有证悟无我。

因为这个原因,当佛陀示现涅槃的时候,比他地位低的阿罗汉都表现得非常淡定,只有他一个人哭稀流了,所以佛陀在《涅槃经》中讲:“阿难莫悲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世,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其实阿难肯定也是给我们演了一场戏,但这场戏告诉我们:多闻不修,不证悟,还是不能断除内心的烦恼、执著和痛苦。

最后佛陀涅槃,大迦叶尊者为了逼阿难开悟,甚至把阿难赶出了他们所在的精舍,让他一个人独自在外流浪,直到他证悟。在阿难证悟以后,大迦叶尊者才把他请回来,并将衣钵传给了他。(大迦叶尊者,真是平台君心中正直的男神。)

“你开悟之前我逼你、欺你,待你开悟后,把佛陀的教法传与你,任你亲自为诸比丘宣讲。”

在华首门现在还有另一种说法——那里是大迦叶尊者示现圆寂的地方,上面的塔是阿难塔,是阿难为了陪伴大迦叶尊者而修建的塔。

阿难和大迦叶尊者之间,就因为开悟和未开悟,两人之间的关系显现了这么一段差距,但确实阿难在证悟无我以后,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如果这时候佛再示现涅槃、大迦叶尊者离开,就不会让阿难再哭泣了。这也是解脱的一种功德,解脱也需要通过证悟空性来达到这么一个目的。

老师兄多年以前曾在师父面前要求参加师父所有的汉语课程,一节都不能落下,师父也答应了她。但是当她听完了所有课,却一直没有证悟,依然还是有很多烦恼和痛苦的产生。

后来,老师兄从新毛头变成了老师兄,很多基础的法她没有资格去听现场,这让她倍感失落。于是师父对她说:“听再多的法,却没有开悟,若还执著于法,那就没有任何意义。”老师兄方才认识到,如果不修行,听再多法也是枉然,只有证悟无我才是硬道理。因此,她很愿意在修行方面下功夫,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悟,但至少战胜烦恼的能力会强很多。她相信,只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会有希望。

大家都喜欢闻思,闻思固然好,但一定要和修行结合起来。如果不修行,不证悟无我,闻思只会成为一种装饰,不会成为对我们内心能真正起到帮助的武器。

有一个学霸老太太,不管大法师、小法师的课她都听,每日早出晚归、早起晚睡地闻思。后来,她被查出患有癌症,在这个时候,其实与闻思相比,最重要的,是能够一门深入地修习一个法门,念阿弥陀佛、修菩提心等,否则,如果没有修证,是否能够在今生解脱,来世是否还能延续法身慧命继续闻思修行,是很难说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尽管有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但相对而言,年轻人可以选择多闻思,年纪大了,记忆力也不好了,可以选择多修行。并不是说老年人完全不闻思,而是说在闻思的基础上,要夯实修行。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能完全随着自己的习气走,还是要深入学习、修行对自己死亡有用的法——证悟空性,这才是最重要的。老师兄也说,与看很多很多的书本相比,现在的她更愿意把一个内容拿来落实好。

这么多年学了这么久的菩提心,慈爸爸每次上课仍旧要讲半小时的菩提心,甚至经常听课的人有些都受不了了,但菩提心依然没有产生。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现在的闻思修,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只想着自己解脱,管你这个道场什么样,也不管别人是死是活,并没有想到太多关于众生解脱的问题。遇到一些可管可不管的事情,心里大多想的是:“懒得去管,管了又得罪人,还不如自己好好修行。”这样还是很自私的。

在座的各位也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闻思修行,到底是为了众生的解脱,还是为了自己能够快点跑出轮回?

其实为了解脱都还算好的,有时往往我们只是为了争当小组第一名学大圆满,或是为了挣功德而发心,表面行持出世间法,可是发心全是世间法的发心。

包括发菩提心和回向也是如此,为什么发菩提心呢?因为不发菩提心就没有功德。为什么回向呢?因为不回向,一生嗔恨心功德就没了……而不是真正地想要分享给众生。想到自己就是为了给自己“存钱”而发心、回向,或是害怕别人觉得我不是一个好修行人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内心没有一丝欢乐之感,平台君就觉得万分羞愧——原来我的内心是如此龌龊。

所以我们可以向内剖析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以作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家懒外勤的,在家也适当地分担家务,勤快一些等等。

#有没有先产生空性以后,菩提心再生起的呢?

在生起空性以后产生的菩提心会更加真实、不造作。在生起空性的感觉之前,是被要求的,而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空性和菩提心是同步的,产生一点空性,就会有一点菩提心。如果一个人特别自私,但却说自己证悟了空性,很明显就是假的。

虽然上面好像有点偏题,但心灵乐园的学习方式我们依然坚持——法相名词要解释,但更多的是学习、训练如何把法本上的每句话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它们成为我们的思想。

# 为什么座上的时候发心很真诚,但是下座遇到烦恼,还不如一个不学佛的人?

这需要座上修的功夫。座上修得越好,现实生活中与以前的反差就越大;座上修越差,我们就越没有什么进步。特别是只是参加读书会,只是看书、听课,但一点也不思维、串习、修行,不挖掘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问题一点都看不到,那学得再多也是白学。佛教让我们反观自心。只有不断反思,再座上修行,我们才会与过去的自己有所区别。

# 有些问题自己能察觉,但有的问题我自己都不知道出在哪里,怎么办?

伤心、愤怒我们能够很容易感觉到,但是傲慢我们却很难察觉。包括我们学了很多圣人的标准,所以也会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贱人的要求自己,每当这时,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没有烦恼,只有别人是坏人。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见到有坏人,那我们自己身上就一定有不对的地方。因此,要多往内看、多反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情况,那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呢?那肯定是我们内在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去找问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错了,我太锉。”

《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所值遇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内心有很大关系。身体不好的医生给别人看病,虽然现在观察不到自己的身体在变好,但他一定有身体健康情况好转的因。甚至现在显现的一些不好,都很有可能是重罪轻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