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官宣”的微博直接致使微博瘫痪:恭喜赵丽颖和冯绍峰喜提结婚证。

  领了证之后,根据结婚证明文规定,就表示相爱的两个人有了合法的同居关系,哦不!是合法的婚姻关系,但“申请结婚,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准予登记,发给此证“如此“明文规定”难免觉得千篇一律,冷漠得没有丁点人情味和喜庆味。

  那么微拍堂小编想问:古人成了亲是如何证明具有了“法律效益”的呢?

  同样是领证!只不过,古人的结婚证称为”婚书“,且形式多种多样。

  唐代 - 正书、别书

  唐朝,婚书有正书、别纸之分。正书为多为虚文套辞,包含男方请姻和女方允诺。比如,赵丽颖和冯绍峰郎情妾意,那么冯绍峰会书信一封给到赵丽颖家:您好啊,您家小赵甚是不错,我家非常满意,能不能结个亲家啊?然后赵丽颖家回书:你家小冯也不错,就这么定下来吧!

  正书无非走个过场,别书才是婚书的主体,上面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比如生辰、家中父母兄弟的名字,介绍人、主婚人等信息一应俱全。

  敦煌文书的唐代婚书

  宋代 - 草帖、细帖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

  这里的草帖子、细帖子就是婚书。宋人的婚书正文为四六文,文体典雅,辞令优美,大量用典;形式上多为叠幅形式,叠三幅为一封。

  图为《翰墨全书》中就记录的一套婚书

  明清 - 鸾书凤笺

  婚书到明清之后就简化了许多,“鸾书凤笺”是清朝的婚书,有别名叫“龙凤帖”、“鸳鸯礼书”,里面记载的东西很多,包括生辰八字、聘礼、新人行礼的吉日吉时等等。

  民国 - 结婚证

  民国时期,恋爱自由化,婚书的名称开始现代化,从清代的“鸾书凤笺”演变成 “伉俪证书”“结婚证书”“自由证书”等名称,还会写上官方编号,代表是被法律认可的结合。

  官方版的婚书上,要写上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最后郑重地贴上印花税票,表示已向国家纳税,是合法婚姻。

  ▲ 图为民国婚书

  相比于现代“固定模板”的结婚证,民国婚书还有一个很大不同:新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底子来写,龙凤呈祥、山水风景、国色天香、牡丹吐蕊等图案都是那时候的“爆款”。第二便是婚书上的结婚誓词可以回来自己撰写。当时,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便被看作是最美好的爱情。

  图为胡兰成与张爱玲婚书

  微拍堂小编以为婚书的形式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喜结连理,心中眼中都是彼此的浓情蜜意。祝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