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某大侠不幸惨遭暗算,身中剧毒,这时便有一位神医出现,用“以毒攻毒”的法子救了这位大侠,大侠不胜感激,承诺此份恩情来日相报。链科技编今日要说的正是这“以毒攻毒”之法。

以毒攻毒,即是用有毒的药物治疗因毒而起的疾病。日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齐崴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天然的病毒靶向特性,通过肽序列的重新设计和多肽自组装策略,成功制备出了非致病性、可穿透膜体并且能够定向传递的仿病毒纳米颗粒。这种仿病毒纳米颗粒能够“肆无忌惮”的混进病毒圈,把基因药物带到目的地,实现真正的“以毒攻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

众所周知,病毒的是由蛋白质和核酸两种物质构成的纳米颗粒,由于其表面具有独特的囊膜蛋白结构,能够与宿主细胞的受体蛋白进行靶向结合,进而实现对特定细胞的侵袭和遗传物质的传递转送。经过大量的研究,人们发现通过对病毒功能蛋白的模拟与仿生,能够获得非致病性、携带基因药物同时具有靶向识别特性的仿病毒纳米颗粒,这种颗粒可以对病毒进行以毒攻毒,治疗一些相关疾病。不过,想法虽好,但是实现起来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因为病毒的结构十分复杂,所以很难利用简单的分子实现仿病毒颗粒的精准制备,并且还要要求这种仿病毒颗粒具有穿膜功能等。

为了使制备的仿病毒纳米颗粒满足要求,齐崴教授研究团队队从生命体系中获得灵感,通过模拟病毒的功能蛋白以及天然酶的活性中心等物质结构,成功获得了具有靶向识别和生物催化等特性的肽基组装体,实现了对药物的传递运送和物质转化。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根据HIV病毒表面囊膜蛋白上的可变区多肽与猿猴空泡病毒大T抗原蛋白分子的核定位序列,利用纳米与分子仿生技术,设计制造出了两种具有穿透核膜与细胞膜功能的多肽。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对病毒多肽的组装和调控,成功制备出了仿病毒纳米颗粒。链科技小编了解到,这种纳米颗粒不仅具有穿膜功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为以后“以毒攻毒”治疗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链科技ChainTech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元素,基于中国技术信息大数据库和共享理念,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高效对接,作为全新科技服务动力源,专注打造科技服务生态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