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12日讯(宋佚)“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沃群芳”。受惠如画巴山蜀水钟灵毓秀之功,濡染千载天府文化包容开放之德,承接川大“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之文脉,在风云变幻中走过110个春秋,谱写出一曲代代附中人奋力开拓、砥砺前行的乐章,弹奏出中国基础教育无数扣人心弦的历史回响。10月12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举办110周年校庆,在百年历史文化传承中,迎来了新起点。

110年前的今天,川大附中的前身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附设中学堂在成都南较场宣告成立。从这一天起,响彻附中上空的琅琅书声向世人发出振兴中华的庄严宣告;从这一天起,前辈草创之初的风雨兼程为后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从这一天起,诞生在危难之秋的初等学堂与四川大学这所高等学府文脉紧密相连。 川大附中始创之际,名家掌校,名士执教,“端本源以育英才”,成为了各类人才成长的摇篮。一时间群贤毕至、桃开李绽,吴玉章、郭沫若、杨尚昆、王光祈、李颉人、周太玄、魏时珍、蒙文通、袁诗荛——他们或为行业翘楚,或为时代先锋,或为革命前驱,或为民族先烈,为川大附中早期历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新中国建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川大附中经历了数次变革。校名或川大附中或科技校或十二中,校址或三瓦窑或九眼桥。虽历经沧桑,几经变换,仍弦歌不辍、砥砺前行,培养出以罗平亚、郭鸿等院士为代表的大批英才。 世纪之交的20年,是川大附中不忘为国育才初心、阔步向前的20年。从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到川大附中的重新挂牌,学校更深的浸润于一流研究型大学文化之中,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形成活动体验的实践德育、核心问题的课堂教学、身心合一的艺术体育、阳光幸福的心理教育、开放多元的国际教育等鲜明办学亮点,这些办学亮点得到教育部文化部体育总局等上级的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水平教学业绩得到社会公认。 百年附中,受四川大学和成都科分院的深刻影响,具有与众不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研究基因”。与众不同的“研究基因”,经一代代附中人的承续培育,生化为了 “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涵蕴出“以研究性教师和研究性课程培养研究性学生的‘培养--研究型’办学特色”。基于“研究基因、研究文化”治学,成就与众不同的川大附中,学校成为莘莘学子终身依恋的“我在母校读书千日,母校伴我一生一世”的精神家园。 川大附中第二个100年开始的这十年,在武侯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学校继往开来蓬勃发展;这十年,学校的研究文化更加成熟,教育科研连续获得省政府和教育部奖励,研究成果在四川全省及成都市专题推广,研究促进教育教学业绩屡上台阶,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名至实归;这十年,川大附中勇于承担空天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国家战略,光荣成为全国16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之一,在军地共同努力下,第一届毕业生即得取全国第四并有两人考入北京大学的优异成绩。这十年,学校始终秉持坚持文化引领、坚持常规保障、坚持质量提升的办学方针,向着领航高中及“培养—研究型”现代学校的既定目标坚定前行。 空军招飞局成都选拔中心党委书记杜江表示,川大附中作为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承办中学之一,首届航空实验班今年夏天结出累累硕果,为空军输送了17名飞行学员,其中有2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为“双学籍”空军飞行学员,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培养任务。 “110年,蕴涵出‘除了奋斗 别无选择’的附中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附中这块沃土之中,长出‘立德树人 笃行两责’‘有教无类、作育英才’之干,开出‘潜心研究、仁心育人’‘悉心研习、静心成才’之花,结出‘全面发展 长于研究’之果。这种精神流淌在附中人的血液里,历经百年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回眸十一秩,我们意气昂扬;展望新征程,我们心驰神往。”川大附中校长米云林表示,坚信在成都市武侯区这块热土上,有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爱,有川大文化的滋养,川大附中一定能够百年传承,百年创新,海纳百川,作育出更多意志坚定身心健康,能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领航英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