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评论员 张广有·冲击诺奖最缺实干精神,[568].医师报,2018-10-11(2)

在国庆假期间,诺贝尔奖项(简称诺奖)先后公布,邻国日本18年18人斩获诺奖的赫赫战绩,更让不少国内媒体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又一次从科研、教育、政策等角度全方位抨击国内弊病,譬如清华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诺奖得主?国内科技评价不合理、科研创新不自由!甚至还有“我们不生产诺奖,只生产诺奖媳妇”的戏言……

事实上,中国人即不缺乏异想天开的“创意”,也不缺乏表达离经叛道观点的“自由”,更不缺乏对学术创新的“宽容”。否则,朋友圈里泛滥成灾的中医养生文章,不了了之的“韩春雨造假”事件也不会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与日本相比,我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同样可以获得国家几百万甚至数千万科研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引进最顶尖的专家,但这离诺奖路途甚远。纵观日本18年来的诺奖得主,他们身上普遍体现的是一种治学严谨、耐得住寂寞、专注目标坚持到底的实干精神。而我们最为缺乏的,正是这种实干精神。

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在获奖前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论文也没有发表过。但人道中年的他却从电气转到化学领域,研究出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从而拿下了诺奖。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更像野蛮生长的局外人,他撇开专业“常识”的束缚,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最终开发出蓝色LED技术,赢得诺奖。可以说,低学历、跨专业、缺经费,从来不是日本科研者自暴自弃的借口。那么,所谓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制度的不合理,也不应当成为中国科研工作者怨天尤人的理由。

笔者曾有幸采访到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理查德·罗伯茨和巴里·马歇尔三位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们对中国在扶持科研创新的政策、资金投入的力度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指出,中国的科研创新过于浮躁和功利,要知道创新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不能盲从,不能什么火就去做什么。就像今年的诺奖把PD-1免疫疗法推向世界瞩目的巅峰,是否我们都扎堆研究PD-1就可以冲击诺奖了?

正如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所说:“诺奖成果不是灵机一动的质疑,教条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破的,科学家不寻常的创新更需要不寻常的证据,这都是要经过长久的研究铺垫而成,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工作。”

《医师报》10月11日2版

往期回顾

关注|你科里现在住着“医赖”吗?

荐读|医生大怒:这是急诊科,不是客户服务部!

调查|护士穿刺失败,医务科长表示护士没错拒绝道歉,您怎么看?

▶ 关注 | 10月1日起,篡改、伪造病历的处罚力度加大了!

▶ 社评|诺贝尔奖揭晓,肿瘤免疫治疗成最大赢家,扎堆PD-1的国内药企却开始睡不着了!

▶ 【视频】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蝶

编辑: 毕雪立   审核:陈惠 贾薇薇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