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讲述·云南电信人的故事

第七十四回:在工程班工作的岁月

讲述者:岳卫东

人物简介:岳卫东,1952年10月生,云南德宏芒市人,傣族。1966年1月进入德宏州邮电局工作,1978年南京邮电学院毕业,回德宏工作,1975年荣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退休。

我是德宏州芒市风平镇弄门村人,傣族,1952年10月出生,1966年11月参加邮电工作。刚参加工作时,我在风平邮电所当话务员,那时候,我年纪小,既不会讲汉话,也听不懂汉话,所以工作起来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尽快学会和听懂汉话,领导让我先跟随线务员外出施工,在与外界接触中学会汉话,通过一年多的外出工作,我能熟练的用汉语与别人对话了。这时领导又让我回到话务员的岗位,在师傅们辛勤的传、帮、带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终于掌握了话务员工作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独立工作了。

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多学习一些邮电技术,我向领导提出去当一名架线工。1970年,我的愿望实现了,被调到州邮电局工作,分配在工程班从事架设新杆路和老杆路改造工程。七十年代以前,乡镇村寨通信杆路都比较差,大部分都是木电杆,为了让远离县城的乡镇、村寨都通上电话,我们工程班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架通这些乡村电话,让党中央和上级的声音及时传达给老百姓。

局里给我们安排的任务是架设芒市到遮放、遮放到芒海、芒市到江东、江东到五岔路、芒市到象滚塘的新老杆路的改造,5个乡镇的200多公里长的道路上架设300多根电杆。这几个乡镇的道路交通都不方便,而我们所要架设的电杆、电线和所需的工程材料,都要靠人力徒步运输,这就使得架线工作尤为艰苦,加之当时工程任务重,工期短,施工又只能在每年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另外,电杆并非都架设在平坦的道路两旁,要经过精密的勘测和测量后,按照一定的杆距来架设,这样,有的会架在陡坡上,有的会架在山顶上,有的会架在山凹里,而有的还会架在河沟里。在平坦的道路旁架设电杆要容易些,在险峻的地带架设电杆,就费劲多了。

记得在架设芒海的工程中,当时条件十分差,架设新杆路的地带坡度又高又陡,而工程使用的都是木电杆。由于没有请工人,电杆都要靠我们自己砍、自己抬,在抬的过程中,大家都要齐心合力,才能抬稳,如果稍不小心,电杆就会滑落,弄得不好还会砸到人。架线工作也是十分艰苦的,首先要把电杆放到打好的深洞中立起来,接着就是进行放线的程序,当时的电线都是用的4.0铁线,这些铁线得事先一圈一圈绕好,带到施工地点,就用长竹竿把铁线撑到电杆上端,然后拉起电线再往下一根电杆操作,在坡陡的地带放线,就要特别小心,如果线放高了,就拿不到,一定要使所放的线恰到好处。

在工程班的那段日子里,我虽然年纪小,但我不怕苦和累,始终服从领导的安排,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各种工程技术,在师傅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很快就掌握了勘测、测量和杆路架设的操作技术,有时碰到很危险和难度较大的地方,我都主动去干。有时白天累了一整天,到了晚上,若遇到线路出了故障,还得去抢修,但我却过得很充实,有许多收获。在工作中,我总是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学会和掌握了许多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1975年,我被德宏州邮电局评为先进个人,同时还被德宏州邮电局推荐为云南省先进生产工作者,有幸参加了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表彰大会。能获得如此的殊荣,都是党的培养、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栽培和帮助,作为我个人来讲,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为此,我一直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论是当工人还是在领导岗位上做管理者。参加工作46年,我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真心地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各级领导、感恩同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