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画与中国画有什么区别。

其实,在我看来,中西画的根本不同是描写内容的思维方式大为不相同。西画着重表现实景,因此,他们产生了透视的概念,而中国古画没有这个概念。

西方人认为要想画好人物实景,就必然注重人和景物的比例问题,人物置于三维空间时,人和周围物品大小的比例必须合理才能令观者信服。在西方人看来,它即是艺术的,也必须是科学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由此产生。照相机的镜头很好的解释了西画的视角,因为它就是人类眼睛的翻版。西画,用一个镜头就可以概括全部。但一个镜头的视角,远远看不全一张中国山水画的视野。因为,它不是焦点透视,被冠以散点透视。这个透视原理的解说是套用了西画的方式方法的解说,其实,我们传统的山水画并无此概念,就像我们的传统文章一样,我们没有标点符号,现代修辞学的文学概念是洋为中用的结果。

我们的古人绘画不似西方人,他们携带画具外出写生,而我们的古人游历于心,观景后回家伏案作画。

写实,是西方的绘画方式。

而中国画是,写意。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国画有小写意和大写意之分,外加工笔。我们讲究的是线条和墨色的点、染,以及遇水晕化后的意象效果。

而西画讲究的是块面和明暗变化的写真,两者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西画塑造的是立体化,而我们注重的是景色气氛。

丰富的线条变化,加上墨色的浓淡,产生出景物与心灵的共鸣,而非强化对实景的描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画更具艺术欣赏性的特色,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相比较西方的油画和水彩,我们的国画颜色可谓:捉襟见肘。西画的色系丰富,能从几十种跨越上百种色彩。而我们只有朱红、花青、湛蓝等几种,除了工笔,我们几乎看不到更多的彩色,我们见长水墨,我们的颜色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的色彩不能像油画和水粉画那样具有覆盖性,因此,我们的国画常常是落笔成章,无法修改,要求作画人须胸有成竹,否则,难以落笔成章,我们多是先打好腹稿,再实施绘制,常常是一挥而就。我们的色彩的优势是可以在装裱时控制跑色,装裱后不走样的保持绘画的原貌,甚至提显纸墨合作的效果。西画则不然,沾水后跑色,纸张扭曲变形。国画的这一特色,得意于我们的特殊纸张——宣纸。宣纸的性能优越,能够很好的驾驭墨色,着墨后千变万化,遇水成趣,我们没有白色,国画靠留白取胜,不着一笔,尽得风流。可是我们不丰富的色彩远远不能达到艺术家的理想标准,于是,近些年,有些人开始尝试用西画的水彩画国画,但结果可想而知,尝试并不能最终改变命运,更多的应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升级优化。

现代人的国画还有个致命的缺陷,画者不善书,什么叫善书?就是画画的人要写得一笔好字,并能够即兴提诗于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也是传统文化基础。今天的人已经写不了像样的毛笔字了,时代不同了,书写工具变了,生活中毛笔退居三线,成了一种业余爱好。画者不善书,比比皆是,新生代的画里没了书法,原因很简单,我们入试的学生,不考书法,只考人物素描和静物色彩,用的纯是西画方式。甚至,大学国画系的一些老师也是一笔“巴巴字”,他怎么教学生呢?更别说精通诗词歌赋了。近些年,我们的教育到是重视书法了,甚至大学里授予了书法博士学位!可是,书法博士多不会画画,以书入门。画画的研究生又不会写书法,书画本是一家,如今却两张皮了,如此的教育,使得国画生不如死,也可以说是死定了。

我们的那些卓有名气的国画大师甚至不敢展示自己的书法,也许是自觉很丑吧。但是我们的文学家不同,他们敢于举办书法展览,他们说,字就是字,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表达意思就行。无语了。当今的时代,有名胜于一切,只要名在,丑,也很值钱!至于那些高标价的画,属于西画还是国画,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赚钱就叫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