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垭子老街,现系高坪镇石垭子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坐落在恩施至宜昌的施宜古道上,东距高坪镇11公里,西距红岩寺镇16公里。由于建于明朝的施宜古道和建于清朝的“川盐济楚”巴盐古道在此处交汇,是以此地在清朝中期,就已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集市和驿站。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至1955年,建始县增设的红石区区公所驻地亦设于该地,石垭子成为红石区的行政中心。老街全长213米,两排房子之间是一条宽4米的街道,街面全用青石板铺成。临街的铺面房全是清一色的两层红油漆木板房屋,且多为土家吊脚楼,画龙雕凤的木窗,至今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时期刷写的标语“毛主席万岁”、毛主席语录“为人民服务”尚清晰可见。石垭子老街于2006年被建始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垭子”原本叫“石鸭子”,因“鸭”“垭”同音不同调,加之石垭老街最初修建的房子是建在老街西头的一个小山垭上,因此,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就将“石鸭子”叫成了“石垭子”。

石垭子原本叫作“石鸭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据史料载:建始在明朝末年因流氛荐祸,人烟几近灭绝,正德七年(1512年)全县仅存810户、368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0人左右。作为交通便利的石垭子当然也不可幸免,人口锐减、十室九空。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后,随着改土归流的强制推行,湖南、江西、湖北荆州等地的百姓始大量流入建始。

当时有朱姓人家随移民大潮来到石垭,看到该地山清水秀、地势平坦、田畴相连、水旱两兼,当家人(即家长)当即决定在此地定居。

他首先着手寻找宅基地的工作。经过多地踏勘,选中了现在石垭老街西头小山垭上的一片平地。该地虽地不广但很平坦;山不高但很秀雅;林不深但很葱郁。宅基地坐北朝南,后靠寨子包,前抚马鞍山,右侧有良田千顷,左下是坦坦平坝,站在门前小山垉上,整个石垭尽收眼底。

宅基地定好以后,他就延匠请工,择日开挖屋基。一天,工匠们正在挖掘堂屋(土家语系指正厅)后檐墙基时,竟挖出一对形状酷似鸭子的石头。两只石鸭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工匠们欢呼雀跃,正要动手将石鸭搬出时,只听得一声“住手”的断喝,工匠们立即循声望去,只见一头戴方巾、身穿皂袍、背负宝剑的道人正站在刚平好的屋基上。

这道人不是别人,正是享誉川鄂边境的石垭杉木园苏氏道家第八代传人苏活宇,人称苏真人。

工匠们一看是苏真人,立即抱拳作揖、躬身问好。朱老板见工匠们对道人如此恭敬,立即上前施礼,并请教为何不能搬动石鸭。苏真人慧眼一观,见朱老板乃良善之人,这才开言相告说:“这对石鸭子乃是吸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受山川之孕育而成,足见此地乃阳宅上佳之地,可惜不该让其现身见光,使此地灵气大减。”听此一说,朱老板连忙向苏真人深施一礼,虔请真人设法挽救。苏真人掐指一算,知道此人与此宅基大有缘份,于是就叫众工匠迅速将土填回,盖住石鸭,并嘱咐不得在其上砌墙,只能用木板在后檐装壁。并叫朱老板在房子修好以后,在小山垭的垭口上竖立一根高1.8丈的柱子,在其上用青油点天灯三年零六个月。又叫朱老板找出一块黄绫,画符于其上,嘱他房屋竣工后,将符绫挂在堂屋大衣手(土家语即左边)的中柱上,自然诸事吉昌,然后才飘然而去。

朱老板房屋修好后,一切均按苏真人的嘱咐办理,在小山垭的垭口立柱点天灯三年半,故此石垭子还曾被人们称为“天灯垭子”,而小山垭也得名为“石鸭子”。朱老板自定居石垭后,由于头脑灵活、善于经商,一度成为石垭的大户。

后来,随着施宜古道物流量的增加,石垭子便随之发展起来。老百姓沿古道建房,形成了汇集客栈、商铺于一体的街道。据《建始县志》(清同治五年版)载:清同治时期,石垭子成为县境内新增加的较为繁荣的市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恩施全境人口骤增,像石垭子这样的乡集镇人口也大幅增加,石垭街上就有安徽、河南、湖南、四川、河北及湖北汉川、宜昌、黄陂、兴山、秭归等地大量人口拥入。石垭子老街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迅速扩建一倍有余,真正成为施宜古道上集商贸、食宿、兵站于一体的名副其实的重要集镇。

(资料搜集:陈宏庭、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樊淑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