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运会柔道冒出“非典型冠军”

图片说明:秦颂(白衣)摘下柔道项目男子C组49公斤以下级铜牌。海沙尔摄

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柔道比赛近日落幕。和以往参赛选手全部来自体育系统体制内培养不同,今年市运会柔道赛场来了一群身份特殊的小运动员――他们既非传统体校培养,也不是来自柔道特色学校,而是由社会和民间培养。

这群孩子只是拿柔道作为课余爱好,日常训练时间远不及其他区县选手,但竟能在上海青少年水平最高的柔道赛事中争金夺银。“徐汇区组成的这支‘非典型性柔道队’,给上海柔道项目的青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上海市摔跤柔道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孩子练柔道初衷是强身健体

“当时我想重在参与,哪想过女儿能拿冠军!”傅艾的女儿唐念庭在女子柔道项目C组36公斤以下级项目夺得金牌,她说起这一幕有些激动。

今年读预备班的唐念庭代表徐汇区参赛,她日常的训练比赛并不是在徐汇区少体校,而是在区内一家民营的柔道馆――上海祺祥搏击俱乐部。唐念庭的这枚金牌不仅是徐汇在柔道项目上的第一金,更开创了市运会柔道项目首个“纯社会培养选手”夺冠的历史。

培养唐念庭的俱乐部负责人兼教练萧梦娇,是一位退役的专业柔道运动员。她说,自己练了一辈子柔道,实在无法割舍对柔道运动的感情,就在丈夫的帮助下成立这家民间柔道俱乐部。5年前招收俱乐部的第一批柔道学员,唐念庭是其中一个。“当初选择让女儿练柔道,是希望让她强身健体,还有就是考虑到以后走夜路防个身。”傅艾笑着说。

共有5个来自“祺祥”的柔道小将代表徐汇征战市运会。“柔道运动非常重视礼仪,讲求以礼始,以礼终。”摘下男子C组49公斤以下级铜牌的秦颂,4年前开始参加柔道训练,他的父亲曾在日本长期生活,深刻认同柔道运动的育人功能,“我希望孩子能从柔道运动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从传统眼光看来,举摔柔等项目市场前景一般,年轻选手只能依靠举国体制输血,上海和国内的柔道小选手,往往由体校教练去学校选。唐念庭和上海祺祥搏击俱乐部的模式确实有些不一样。

学会了用“智慧”去战胜对手

身体条件,并不是衡量孩子能否在柔道项目上成才的唯一标准。

记者面前的唐念庭和秦颂都是瘦瘦小小、斯斯文文的孩子,体格在同级别选手里很不起眼。但他们一路击败的对手,无不来自体校系统,这些都是每天一练的专业级小选手。唐念庭、秦颂身体力量并不占优,上学时只能保持每周一次的训练时间。人们不禁要问,他们究竟靠什么摘金夺银?

“长久以来,外界对柔道存在一些误解。”萧梦娇说,从她当运动员开始,就感觉大多数人眼中的柔道选手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事实并非如此,柔道虽然是一项需要力量和速度的运动,但这不是全部,更需要运动员集中注意力、冷静分析、准确判断,并灵活运用技术和战术。就像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所说:柔道是将身、心两种力量最有效的运用之道。”

在萧梦娇看来,自己的这群队员虽然训练时间较少,在力量上很吃亏,但他们却学会了用智慧去战胜对手,将“道”的精神融会贯通。

记者还了解到,这五个柔道小将在学校里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唐念庭在小学期间一直是班上的中队委员,喜欢画国画、弹钢琴,还酷爱写小说;秦颂在学校里是班长,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带头人”。在父母看来,柔道不但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带给他们更多收获。“我觉得她现在特别自信,比如之前小升初面试,她一点儿不怯场,抗压能力比一般孩子要强。”唐念庭的家长表示。

探索俱乐部与体校结合

“1金2银1铜的成绩,这是徐汇区柔道在市运会上零的突破。赛前我们甚至没想到能组队参赛。”徐汇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校长孙仲勋表示。青少年的重竞技项目是徐汇区多年来的短板,由于没有项目基础、教练力量匮乏,一直无法组队参赛。

既然体制内没有现有资源,何不挖掘体制外的好苗子?市运会前,徐汇区体育部门改变思路,对区内的社会办训情况进行大调研,发现像“祺祥”这样有资源也有愿望代表徐汇参赛的民营社会体育俱乐部。

“俱乐部的教练是从市运会走出来的运动员,既熟悉项目规律,又了解青少年特点,加上孩子父母都支持,完全具备成熟的参赛条件,但他们就差一张门票。”孙仲勋说。徐汇区最后决定选择迈出第一步:俱乐部出人出力,专业体校为其注册成为区队代表。这支体制外的队伍,在职能部门的挖掘下,探索出一条俱乐部与专业体校相结合的新路径。

中国体育正走在改革路上。以前人才培养渠道相对单一,渐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未来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社会办训成为重要补充。去年,上海市体育局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体育主管部门要深化改革,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青少年体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