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仅仅只有10岁的小孟,因“杀的一手好鱼”而红遍网络,也就是传说中的网红“杀鱼弟”,他的父亲借着当时的热度将店名改成“杀鱼弟”水产。在那个年代,互联网没有如今那样发达,小网红的故事已经流传千里,然而时过8年,当我们再次听到“杀鱼弟”的消息是,竟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8月3日,小孟由于和父亲争吵产生矛盾,竟一气之下服用了剧毒农药的百草枯自杀。幸运的是小孟感觉单纯的百草枯特别难喝,难以下咽,所以掺杂了一些饮料,浓度不是很高,并且“杀鱼弟”的父母发现并及时送到医院抢救,虽然杀鱼弟已经恢复意识,但其肾功能严重衰竭,已经达到尿毒症的地步,肺功能也受到严重损害。

小孟6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从老家山东来到苏州,原本他的父母靠着捕鱼、卖鱼维持生计,到苏州后便租了一个小摊继续卖鱼,起初小孟只是帮着父母卖鱼,但是看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也学会了杀鱼。

小孟有5个兄弟姐妹,作为老大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和父母一起卖鱼,由于孩子多,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父母经常吵架,这样的生活环境或许给小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着小孟年龄的不断增长,再加上这几年的生意不太好做,店里的很多事情需要小孟去跑腿,小孟的工作量也不断的加大,压力剧增,脾气也见长。

据报道,小孟现在可以进流食了,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期,让“杀鱼弟”的命运轨道产生现实偏移的,很可能就是“亲子关系”。“吵架”,是所有亲子关系中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极少数出现悲剧,即使孩子有一些过激之举,也基本会被家长巧妙的化解。发生这样的悲剧,直接反映了父母独立监督的问题。亲子关系的根本问题是监护问题。

如果我们进一步解释“杀鱼弟”的悲剧,我们发现监护只是一个浅薄的问题,严重的问题仍然是家庭教育问题。即使父母对“杀鱼弟”的监护到位,但父母不懂教育。 仍然是传统思想,只知打骂,孩子们的微妙和愤怒的感情会聚集在一起,亲子关系的裂缝会越来越多。因此,出事便具有一定必然性。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爱护孩子。在“杀鱼弟”家庭里,一个17岁的孩子,他的父母竟居然还用打骂来解决问题。亲子间缺少基本的沟通和了解,只是用所谓的“忙碌”来替代一切。我们也可以试着想一下,如果小孟父母能够早日与其交流,增进了解,疏解心理,多为孩子设身处地着想,多一些呵护和关爱,悲剧还会发生吗?

网红“杀鱼弟”的悲剧虽然是个例,但确实反应出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缺陷。家长们对孩子强化监护,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构建温馨的亲子关系,才是正解。总之一句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精心呵护,容不得半点推卸和敷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