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晒秋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道教,九月初九同样也是中坛元帅(太子爷)诞辰、酆都大帝诞辰、斗姆元君诞辰、九皇大帝诞辰、玄天上帝飞升、重阳帝君飞升、东斗下降、北极下降、东华帝君降现、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飞升、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重阳节来源

追溯重阳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传说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九九重阳日,众仙升天时

九月初九登高日,玉皇大帝当中坐。

一道令牌拿在手,宣布升天成仙节。

真武大帝来得道,金花教主同升天。

太上老君诞辰此,斗姆星君也结伴。

海神妈祖本日生,登高意愿在重阳。

众仙苦练修行身,长生不老共九天。

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时间,所以道教传说中多选择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家认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

《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获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道家无论是服食丹药,还是苦练修行,其最终的最求是与天地同寿,能长生不老,而长生不老,在世俗世界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升上九天,才能与日月同寿,而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升夭的最好时机。

九九重阳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相传轩辕黄帝在这一天乘龙升天,张道陵天师也是于重阳节之日升天成仙,其妻亦尾随升天。无独有偶,东南沿海各地尊崇的海神妈祖也是在这一天升天。

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与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重阳节成为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这种九九重阳“升天”又直接演变为重阳登高。先人们相信九月九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就选择九月九日登高,意图能像那些得道成仙的神仙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溯其源头,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企盼。

轩辕黄帝乘龙飞天

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轩辕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中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金龙戴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

张道陵飞天成仙,其妻尾随

不仅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是在这一天乘龙升天的,著名的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也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升天成仙的。“真人张道陵,于桓帝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遗使者持玉册,授正一真人之号。”就在道陵被授号的同一天,其妻孙夫人,与天师在间中云台白日升天,位于上真东岳夫人。

妈祖飞天成仙,家人后会无期

无独有偶,东南沿海各地尊奉的海神妈祖,也是这一天升天。妈祖,名林默,生前是福建蒲田循洲岛巫女,死后被奉为海神,有“天妃”、“天后”等称号。传说妈祖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升天成仙的。宋太宗雍熙四年秋九月八日,妈祖对家人说:“我爱清静,尘世所不乐居,明天九日是重阳日,我有登高的意愿,预告别期。”家人却以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成仙去的。

登高成仙,重阳祈寿

升天成仙是人们对理想境界的一种无限追求,成仙,是希望能永远存在而不消失,是古人对永恒的追求。而在现实社会中,九月九日重阳节升天成仙则转化为人们对长寿的企盼。

在意象上,重阳登高,正是人们对人生不老的一种追求,所以从魏晋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把九九重阳与长寿联系在一起了。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钟麟菊花,说:“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椒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曹巫重阳赠菊,希望钟怒能借菊之力,身体健康长寿。道家的升天成仙追求人生的永续,这与俗世中的人追求长寿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九月九日登高升天成仙,已经内化为九九重阳祈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