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苏州人顾禄《清嘉禄・暖锅》曾记载:“年筵祀先,分岁祀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置以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暖锅,是吴越之地的加法,只要一走出吴地就叫火锅了。

火锅在中华餐饮史上应该也是元老级的了,最早的火锅,可追溯到战国。千百年来,火锅经久不衰、流派纷呈:川派的“麻辣火锅”、“鸳鸯火锅”,北京的“肥牛火锅”、“涮羊肉”,广式也有“打边炉”,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之地的苏州则称为“苏式暖锅”。一“火”一“暖”,一个直白爽快一个文气软糯,吴越之地的气质可见一斑。

从前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一、两口这样的暖锅,这种暖锅是用铜皮做的,中央有个烟囱,也是炉膛,锅盖中间有个圆洞,穿过烟囱才能盖住锅。烧的是缸炭,燃起熊熊火焰,在寒冷的冬天,尤其是雪花飞舞的冬夜,一家人围着红红的炉火吃暖锅,是很温馨、很惬意也很浪漫的一件事。

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苏式暖锅,这是过年的象征。除夕吃年夜饭,“暖锅”是家中一道必备的美食,它不仅味美,而且看着那烧旺的炭火,一家人围席而坐,一只黄铜或紫铜的暖锅,里边放满了蛋饺、肉圆、油面筋、油豆腐塞肉、菠菜、笋片盒粉丝,用炭烧火,吃完―锅接着烧,炉膛红红火火,锅边热气腾腾,吃得大家脸红耳热,再配上米酒,喝得大家心花怒放,这真是一幅岁月静好的过年图景。

苏式暖锅的吃法也是独具一格,它是将半成品菜肴入高汤,点燃炉火既能保温,又能烫食时鲜蔬果。旧时,一般苏州人家只有在过年的那几天才可能吃暖锅,锅底是粉丝,上面覆上蛋饺、肉元、熏鱼、油氽肉皮等。洗一篮子“红嘴绿鹦哥”的小菠菜以备用,待暖锅烧开,锅里内容吃掉大半时,便来烫菠菜吃,冬天的菠菜不大,入口甜甜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后浪推前浪,煤气炉、酒精炉、电磁炉、卡式炉等纷纷登场,那烧炭的暖锅就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如今再想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个暖锅已成奢望,因为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物是人非了。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冬季来临,才更怀念那热乎乎的暖锅,那暖烘烘的氛围,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和与父母的青年岁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