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营盘乡哈青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精准扶贫政策好,易地搬迁幸福长。”十月长假后的第一天,走进水城县营盘乡哈青村易扶搬迁安置点,宽敞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崭新的住宅楼整齐划一,搬迁群众张贴在大门上的红色烫金对联,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格外亮眼。

听当地的村民说,这两年,村里发生了大变化——

“刺苛林中的毛路、断头路,被水泥、沙石连贯成通村通组通户的幸福路、小康路;老百姓低产、甚至荒废的土地种上刺梨、食用菌;危旧房改造成别具特色的新民居,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黄墙红瓦小洋楼。”“家有病患,新农合保障,政府帮养老,不愁读书郎……”

党心连民心,政策暖人心。在哈青村易扶安置区,搬迁户熊二甲给党和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此事在村里传为美谈。

熊二甲写的感谢信

今年67岁的熊二甲是哈青村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7月,作为首批搬迁村民,他与同村48户贫困户一起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沟边组就近搬至该村易扶安置点,与此同时,邻村36户贫困户也集体“搬家”。随着“熊二甲们”的拎包入住,占地76亩的安置区有了新的名字——兴民组。

究竟是一封怎样的感谢信,能让老熊成为全村“红人”?

在安置区熊二甲家墙壁上,记者见到写满一页信笺纸,张贴于《水城县精准扶贫干部帮扶连心卡》左下角的感谢信:

“像我这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弱残疾人,做梦都想不到今天能住上这样又高又大有宽敞的新房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要感谢党中央对我们贫困群众的深情厚爱,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热情帮扶和大力资助……”

言之凿凿,情之切切。简单的文字背后,是“熊二甲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跃然纸上。

搬出一户,脱贫一户。如何保障群众有收入?稳得住?

熊二甲一家在新家里看电视

村支书胡小占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老熊家的增收账——

“两个老人每年养老保险有1680元;妻子被聘为村保洁员,工资每年12000元;家中5亩土地全部种植刺梨,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400元;此外,村里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让熊二甲在地里务工,每亩管理费247元;小儿子在浙江打工,每月工资3000余元。”

“哦,还有低保,就算除开孩子的务工收入,他家年人均收入都达到7000元,远远超过脱贫标准。”

搬进新房一年有余,而今,最让熊二甲夫妇难忘的,莫过于住进来的头一年新春。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挂上大红的灯笼,春联是一家比一家新,鞭炮声都响了十来分钟,乡里面还给我们送来猪肉、大米、棉被,和大家一起过年,老的、小的,团团圆圆,开心很啊!”胡小占一边回忆,一边带记者参观房间。

“刚搬进来一看,窗帘、沙发、床、电视样样有,按‘人头’分,我家得了75个平方。你别看它小,客厅、厨房、卧室都齐全,活了大半辈子,我也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了。”

“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农村哩!”熊二甲抢着说。

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实现户户安居乐业,水城县严格落实“五个一批”扶贫战略要求,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各职能部门、各乡(镇、街道)强化搬迁户技能培训,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各方推介;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开辟岗位,促进一户一就业,真正让搬迁村民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

(来源:今贵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